梧桐 梧桐(如上圖)亦稱青桐,也叫中國梧桐,在植物上的分類為梧桐科梧桐屬落葉喬木。就是常見於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梧桐,它的植物學名是:Firmiana simplex , 或 Firmiana platanifolia。原產我國,多生長在我國的南方。它喜光,喜溫暖,喜肥沃濕潤粘質、排水良好、含鈣豐富的土壤,不耐澇,耐寒性稍差,萌芽力弱,不耐修剪。 梧桐樹型高大魁梧,樹冠卵圓形,樹幹端直無節,向上直升,可高達20多公尺,氣勢昂揚挺拔。樹皮平滑翠綠,樹葉濃密,小枝粗壯,翠綠色。最大之特徵為綠色的樹幹上,有半圓形落葉痕,尤其幼木時較明顯,從於到枝,一片青翠蔥鬱,顯得極為清雅潔淨,故叫“青桐”。 葉掌狀,互生,有長柄,形狀與油桐相似,掌狀3至5裂,裂缺如花,基部心臟形,裂片闊卵形,全緣。在長江下游4月中下旬才開始展葉,秋季葉色轉為金黃,落葉早,故有“梧桐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之語。 夏季開花,雌雄同株,花小,淡黃綠色,無花瓣,頂生圓錐花序(如上圖),盛開時顯得鮮豔而明亮。 果實成熟時為黃褐色,開裂成為5枚舟形果瓣,種子圓球形,可食,亦可榨油,著生於果瓣邊緣。 樹皮纖維可作造紙原料;葉、花、果、根入藥,有清熱解毒、去濕健脾的效用;葉做土農藥,可殺滅蚜蟲,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抗性。 梧桐木材自古即為製琴的良材,用梧桐木製出的琴音色極美。因此在後漢書的蔡邕傳裏記載,蔡邕深通音律,一日聞有人燃桐木為炊,聽其聲知為製琴良材,乃取其殘木製為琴,琴製成後,果有美音。而在琴的尾部,仍有焦痕,傳說為“梧桐尾”或“焦尾”,就是這個典故。 梧桐葉大枝青,挺拔端莊,樹姿優美,綠陰深濃,能招引鳥類來棲息繁衍,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在庭院中栽種梧桐樹,乃我國古代庭園中梧桐之綠化配景佳樹。是一種優美的觀賞植物,點綴於庭園、宅前,也種植作行道樹。 油桐 油桐(如上圖 Aluerites fordii Hemsi.)原產於我長江流域,在植物上的分類屬大戟科落葉性喬木,耐旱耐瘠,對土壤的適應性強,生長快速,引進臺灣已有百年的歷史,在台灣全島各地普遍均有種植,並已有歸化現象。民國六十六年,政府實施山地保留地加速造林政策,油桐樹便是被挑選的造林樹種之一。 樹型修長,可高達十公尺,樹冠呈水平展開,圓如傘蓋,層層枝葉濃密。樹皮幼時平滑,呈灰褐色,老時粗糙,並有縱裂。 葉互生,葉柄很長,紙質,卵形或心臟形,開花枝之葉通常不分裂,非開花枝之葉則常作裂,有三裂或五裂者。它的葉片和葉柄的連接處具有腺體,外型長相類似一對小小的螃蟹眼,能分泌甜甜的蜜汁。 圖片參考:http://f23.yahoofs.com/myper/tBrqDHaICBQxIBu7uax3KPJ5/blog/ap_F23_20080815024017969.jpg?TTAUn5JBFF2hYcQ2 油桐花,圓錐花序頂生,花形書筒狀,綠色,花冠白色,基部略帶紅色,花五瓣呈五角星形。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具8-10支雄蕊,雄蕊為紅色,花粉為黃色,故油桐花色,白花之中仍透著淡紅與粉黃色,初夏時樹梢開花(如上圖),頗為壯觀,風起時,伴隨著沙沙的葉聲,綻放到最美麗時的花朵自空中繽紛飄落,隨性的角度與自由的路線,慢慢旋轉而下,畫面彷彿仙境,原住民朋友把桐花落稱為『五月雪』。 油桐之果實有毒,過去主要係將其用來提煉防水性佳的桐油,馳名國際的美濃紙傘傘面所使用的防水油,便是桐油,也是油漆的重要原料,以及馬路鋪柏油之前,常見施工人員會先灑一些油以增加柏油與路面的黏合度,所使用的就是以油桐子所提煉的桐油,現在都完全被廉價之化工產品所替代。 油桐材質可做家俱、火柴棒、牙籤等,同時也是火柴和造紙工業的理想材料。曾有一段時間,日本家具市場需要大量的泡桐木,做為抽屜板材,國人一窩蜂種植泡桐,但所種的泡桐卻相繼感染俗稱『天狗巢』的簇葉病。因此投機的農民開始改種材質與泡桐相類似的油桐,以假亂真仿冒泡桐出售,最後仍然被日本人發覺而假冒不成,同時又因化工產品替代油漆原料之後,雪上加霜,油桐樹便被棄置山林野外,無人問津,變成山林間的野樹。因此現在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油桐花,也是台灣這個仿冒王國不小心造成的「美麗的仿冒證據」,油桐也而因禍得福,成了今日台灣每年桐花季的主角。 參考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jw!tBrqDHaICBQxIBu7uax3KPJ5/article?mid=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