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漫步
- build 佛教 / 健身 / 宗教
- business_center
- account_balance
business_center知識與專長
person自我介紹
熱愛閱讀、熱愛朋友、熱愛美食、熱愛沉思;生命,就當揮灑熱愛~
以回答專長的標籤為主,喜歡【詳答風格】的網友,歡迎追蹤我。
business_center工作經歷
business_center教育背景
正在追蹤14人
回答226
1.台灣本島,最早建立的媽祖廟,在哪裡? 答:其實台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應該是澎湖天后宮,不過確實的時間無法確定於,但至少明萬曆32年(1604年)以前建立,而台灣島上最早的媽祖廟是於明永曆16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創立的台南開基天后宮。 2.台灣本島,最早建立的媽祖廟,何時建立? 答:根據上方資料,時間乃是1662年。 3.台灣本島,最早的媽祖神像,有幾年歷史? 答:新竹市長和宮供奉的媽祖神像,不僅是270多年前從湄洲來臺,頭上所鑲頭髮,相傳即為媽祖遺世的真跡。此媽祖神像特別之處在於「軟身神像」,即關節四肢可以活動,與戴有「真人頭髮」,史載媽祖林默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仙逝,得年二十八歲。當前由湄洲祖廟一直保存著林默娘升天成仙後所遺留的一束頭髮,肉身則火化,後來為了信眾分靈需要而分成三份,而分別製作成三尊軟身神像。 據宮中史料記載,3尊神像中1尊「大媽」留在湄洲祖廟朝天閣正殿,惜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第2尊「二媽」流向南洋,不知去向;第3尊「三媽」則為今日新竹市長和宮的軟身真髮媽祖,所以長和宮所祭祀的媽祖又稱「湄洲祖廟正三媽」。 根據上方資料估算,台灣本島最早的媽祖神像,推算至今約有1030年歷史。
四面佛四面亦代表慈、悲、喜、捨,而勤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亦是對四面佛最高的供養。利益眾生之心愈大,則承蒙四面佛加持愈大;若僅為一己私利,則恐無感應。所以拜拜時,心意很重要,心存善念神佛必定會庇佑你。怎麼拜呢?請點七炷香,先找到四面佛的正面(可以看到完整的正面佛身那面),第一面掌管事業,拜完這裡插上3炷香,再依順時鐘拜第二面掌管愛情,拜完這邊插上1炷香,再拜第三面掌管財運,拜完再插上1炷香,最後拜到第四面掌管健康,拜完再插上1炷香,你手頭還剩下最後1炷香,請回到第一面感謝四面佛後再插上1炷香。不管你需求是想求哪一面?你要先拜過一圈四個面都先拜就是了,接下來想去哪一面求籤詩或擲筊(搏杯)再去那一面。供品:七種顏色的花,或是拜1.3.5種水果(例如:蘋果、鳳梨、葡萄就剛好三種)。供詞:神佛不是笨蛋都有吃翻譯蒟蒻有他心通,供詞你直接講白話文就好了,說你是誰?住哪裡?想來求神什麼事,全程都用白話文即可。^_^
海濤法師最知名的話應該是「假的」吧?以下截錄自他影片中的名言:「妳突然早一點回家,門一打開,妳老公跟別的女人在睡覺!」「妳要馬上關起來,『假的!』」「哎呀我的眼睛業障重啊,假的」「在外面繼續打坐『阿彌陀佛』。」「那個女人是他前世的太太,妳還是侵佔人家的咧!」「請問妳現在手上那一張鈔票,別人有沒有用過?用過。還是可以用就好啦!」以上參考資料與海濤法師語錄大全,請見:海濤法師語錄大全。我觀點較偏向《六祖壇經》所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養鬼術最早就是中國流傳下來的一種法術。道教茅山、鳯陽或道教小法中也一直保有各種驅神役鬼的法術,甚至在現今的台灣,仍有些神秘人物,在暗中養著小鬼。有不少料事如神者,或家喻戶嘵的通靈師,算命仙,不管打著八字、神卦或紫微斗數的招牌,實際上很多用的都是桃柳將軍,或露水鬼或蔭菜鬼等法術,而役使小鬼暗中耳報。就積極面來說,收養小鬼原意是行善積德,救助夭折嬰孩,透過血供奉一段時期,並透過玩具或零食供養祂,可以當供養者建立共修的關係,小鬼也可以幫助供養者多做善事來累積功德,以求早日輪迴,但有些人利用養小鬼來做壞事,則有損陰德,並會招致惡果。我個人認為小鬼跟祖先都是鬼,有善心供養外來的陌生鬼,而不善盡孝道好好供奉自己的祖先是本末倒置的,有養小鬼意願的人值得好好思索一番。
有一個眾所皆知的說法:聖牛南迪(Nandi)是印度教神祇濕婆神(Shiva)的座騎,因此在印度教中,牛被視為是神聖的動物,印度教徒也為此不吃牛肉。但是回過頭看印度教的歷史脈絡,牛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是那麼神聖不可侵犯的。西元前一千年以前,牛隻反而是經常被作為一種祭儀性質的動物,被宰殺多於保護,甚至經常作為一種高級肉食出現於各種宴會當中。那麼牛隻神聖的地位又是怎麼形塑而成成的呢?其根源與農耕畜牧以及宗教競爭有關,更進一步了解,請參考:印度教為何不吃牛?那麼牛隻神聖的地位又是怎麼形塑而成成的呢?其根源與農耕畜牧以及宗教競爭有關,更進一步的資訊,請參考:印度教為何不吃牛?
問題10
基隆河[編輯]基隆河內溝溪部份(台北市東邊)[1]: (無名橋):內湖區東湖(康樂街)往汐止區(忠三街9巷)大亨橋:內湖區東湖(康樂街)往汐止區(忠三街)(無名橋):內湖區東湖(康樂街)往汐止區(忠二街/白馬山莊)(無名橋):內湖區東湖(康樂街125巷)往汐止區(忠一街/東湖山莊)汐湖橋:內湖區東湖(東湖路)往汐止區(康寧街)汐湖二橋:內湖區東湖(安康路)往汐止區(康寧街) 國道一號中山高內溝溪跨越橋(包括汐五高架):內湖區(東湖交流道)往汐止區(汐止系統交流道)(內溝溪橋)::內湖區東湖(堤外道路)往汐止區(吉林街) 基隆河大坑溪部份(台北市東邊)[1]: 環東大道跨越橋:南港區(環東大道)往汐止區國道三號(南港交流道聯絡道) 南港橋:南港區(南港路一段)往汐止區(大同路一段)力行橋:南港區(研究院路一段101巷)往汐止區橫科(橫科路)弘道橋:南港區(弘道街)往汐止區橫科(弘道街)福山橋:南港區(福山街)往汐止區橫科(福山街)民權橋:南港區(研究院路61巷1弄)往汐止區橫科(民權街二段)國興橋:南港區舊莊(舊莊街一段3巷)往汐止區橫科(國興街)合順橋:南港區舊莊(合順街8巷1弄)往汐止區橫科(合順街)金德橋:南港區舊莊(合順街8巷5弄)往汐止區橫科(宜興街9巷)(無名橋):南港區舊莊(舊莊街一段91巷)往汐止區橫科(宜興街9巷)宜興橋:南港區舊莊(舊莊街一段145巷)往汐止區橫科(宜興街)舊莊橋:南港區舊莊(舊莊街一段199巷)往汐止區橫科(林森街) 國道三號福高大坑溪跨越橋:南港區(南港系統交流道)往汐止區橫科(南港交流道)永庭橋:南港區舊莊(舊莊街一段225巷)往汐止區橫科(東勢街)芳園橋:南港區舊莊(舊莊街二段)往汐止區橫科(芳園街)碧山橋:南港區舊莊(舊莊街二段)往汐止區橫科(南勢街/碧山山莊)(無名橋):南港區(舊莊街二段)往汐止區(桐德鋼鐵公司)(無名橋):南港區(舊莊街二段)往汐止區(汐碇路380巷)(無名橋):南港區(舊莊街二段)往汐止區(汐碇路436巷/東方碧瑤社區)(無名橋):南港區(舊莊街二段)往汐止區(汐碇路436巷)(無名橋):南港區(舊莊街二段)往汐止區(汐碇路536巷) 淡水河[編輯] 現在的台北橋 淡水河部份(台北市西部): 重陽大橋:1991年通車,台北市士林區(中正路)往新北市三重區與蘆洲區(集賢路)。 淡水河橋:中山高環河北路交流道(汐五高架)往三重交流道(中山高主線)。 台北大橋:1925年6月通車,台北市大同區(民權西路)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一段)。淡水河景觀橋:預計位於新北市忠孝碼頭至台北市大稻埕碼頭間,目前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合作研擬在此興建景觀橋的方案。 忠孝橋:1982年通車,台北市萬華區(忠孝西路二段)往新北市三重區(重安街)。 中興橋:1958年10月通車,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往新北市三重區(成功路)。(1986年斷橋意外後重建) 新店溪[編輯] 華江橋:1968年11月通車,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往板橋區江子翠(文化路二段/長江路三段)。(1996年改建)萬板橋:2000年通車,萬華區(西藏路)往板橋區江子翠(萬板路)。(又稱華江二號橋;原名西藏大橋,因台北市側連接西藏路。)華翠橋:2001年通車,萬華區(艋舺大道)往板橋區港子嘴(日治時期一度曾隸屬「江子翠區」,縣民大道三段)。(原為縱貫鐵路橋,在鐵路地下化後改建為汽車專用橋。) 光復橋:1977年通車,萬華區(西園路二段)往板橋區港子嘴、埔墘(中山路二段)。(原為1933年啟用的昭和橋(吊橋),戰後改建為公路橋。)華中橋:1976年通車,萬華區(萬大路)往中和區(景平路)。 中正橋:1971年10月通車,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往永和區(永和路二段)。(原為1938年通車的川端橋,戰後改建;新橋落款者是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永福橋:1984年通車,中正區(思源街)往永和區(福和路)。(又稱福和二橋),旁邊有拱形橋樑,上有水管輸送自來水,俗稱為永福水管橋,之所以稱為永福橋有二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新北市端位於永和區且臨近福和路,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橋樑連結永和區與羅斯福路,一般較接受前者的說法。福和橋:1973年通車,中正/文山區(基隆路四段)往永和區(林森路/成功路一段),之所以稱為福和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新北市端臨近福和路,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橋樑連結羅斯福路與永和區,一般較接受前者的說法。景美溪[編輯]溪口無名橋:文山區(景美溪右岸親子生活自行車道)往新店區(新店溪右岸自行車道)。水源快速道路:1988年9月開工,1991年12月完工,文山區(水源快速道路)往新店區(環河快速道路)。 北新橋、鳴遠橋:1963年開工,1965年10月完工,文山區(羅斯福路六段)往新店區(北新路三段)。「鳴遠」取自紀念抗戰時期的外籍神父雷鳴遠,「北新」取自台北市往新店區。(又稱景美新橋,兩橋為串連橋) 景美橋(2011年) 景美橋:文山區(景文街)往新店區(順安街)。前身為瑠公圳行水木梘,於1909年改建,成為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又稱景美舊橋。),2009年1月再次改建,並於2010年9月完工。景美溪橋:1995年1月開工,1997年1月完工,文山區(木柵路一段)往新店區(寶慶街)。(又稱萬善橋)寶橋:1977年9月開工,1978年8月完工,文山區(木新路三段)往新店區(寶橋路)。磺溪[編輯] 上磺溪橋:1944年通車,士林區(竹子湖路)往金山區(陽金公路/八煙) 。
等答案58
阿們(Amen)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用語,在禮拜和禱告時表示同意或肯定的意思。阿們一詞的使用,可見於《聖經》和《古蘭經》。阿們最初用於猶太教,後來為基督教所採納。基督徒常在禱告或讚美詩,運用阿們作為的總結和肯定。伊斯蘭教雖不常用此詞,但每念誦《古蘭經》的第一章之後,必以阿們作為結束語。 阿們的詞根源自閃米特語族,乃「堅定」或「確實」的意思。《聖經》中,通常將阿們譯作「誠心所願」,但在英文中,往往會譯為「實在的(verily)」、「真誠的(truly)」或「就會這樣的(so be it)」。《聖經》的記載顯示,從摩西時代的至基督教時代,此用詞都是常用的,而且詞意經常反映在經文當中,例如: 1.申命記27:14-15:「利未人要向以色列眾人高聲說、有人製造耶和華所憎惡的偶像、或雕刻、或鑄造、就是工匠手所作的、在暗中設立、那人必受咒詛·百姓都要答應說、阿們。」 2.耶利米書11:5:「我好堅定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正如今日一樣。我就回答說、雅威啊、阿們。」 3.羅馬書16:27:「願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 神、直到永遠。阿們。」 4.啟示錄22:21:「願 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
佛教以及道教戒律分別都有五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印度沙門傳統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佛陀以此教導弟子,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自修的居士應該盡量遵守,出家僧侶則更要遵守不淫。 不妄語簡單來說,就是不說謊、搬弄是非、惡口罵人,危害到他人。
普賢菩薩(梵文:समन्तभद्र Samantabhadra),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被稱為「華嚴三聖」,在密教中,由於普賢菩薩象徵金剛善良的菩提心,所以有金剛薩埵的異名。 普賢菩薩真言:on sanmaya sadoban (意譯:歸命,佛陀的誓言,就是平等不二,入我我入。) 菩薩想結什麼手印就會因應當下的需求去結,世俗中常見的是普賢菩薩手印、金剛薩埵手印、金剛手菩薩手印。隨文附上佛教常見手印: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bcc570100pa3v.htm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乃是出自《六祖壇經》,《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惠能禪師,俗姓盧,是一位漢傳佛教「禪宗」這派系的祖師,世稱禪宗六祖(禪宗北宗以神秀為六祖)。惠能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禪宗史上因此而有「南頓北漸」響亮之稱。 由於是先有神秀禪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才有惠能禪師的這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相呼應。 以下這段要解禪意了: 禪宗是一門專門在修「禪定」的法門,所以平時的鍛鍊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可以達到「明心見性」這種境界。 文中神秀禪師這首以為「心體清淨,體與佛同」,時時打掃照看,便不會有外來的干擾。但是惠能禪師這首以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契覺性」,身和心都是不存在的假名,哪裡來的塵埃能干擾你呢? 一看到這樣的分析,哪首佛偈給人感覺較高竿呢?高下立判。所以據說惠能後來能當上六祖,當時這首佛偈佔了很大的因素,我個人是偏向兩首都是他創作的這種說詞。
佛教起源於遠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佛)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發展為宗教。全世界約有5億佛教信眾,常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定基督教為羅馬國教的人: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在西元380年2月27日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另一說是狄奧多西一世是在西元391年裁定基督教為羅馬的國教。狄奧多西一世是繼君士坦丁之後的羅馬皇帝。他上任後於公元380的公布了一道諭旨。這道諭旨在米蘭諭旨的基礎上,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值得全羅馬帝國人民、值得所有有思想的人、值得所有有智慧的人去接納的一個信仰。它雖然沒有明確的說,要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但它作為皇帝的命令方式發布,結果帶來許多人不得不成為基督徒的氣氛。其實,在君士坦丁時期,一般的老百姓都會以基督教作為他們的信仰,以得到官方人士的支持。引起原來對基督教無好感的人也會因國家的政策和皇帝的信仰自然而然的對教會採取一個非常優待的態度。這種氣氛結果使得就算沒有諭旨出來,基督教也已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了。而再加上這諭旨,基督教在帝國裡的地位就更加的穩固了。 另外,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則是曾經在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目的是爭取廣大基督徒的支持,還將羅馬帝國從首都羅馬遷都到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一世頒佈《米蘭敕令》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君士坦丁使基督教合法化也絕不是為了使它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制訂的法律和其他的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發展。再者,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國內民間反基督教的勢力還是相當龐大,君士坦丁一世是不可能就這樣定基督教為羅馬國教的。所以,君士坦丁一世的宗教政策是一面優待基督教,一面維持羅馬傳統宗教。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更進一步的資訊請參閱:佛教和印度教有什麼聯繫,彼此的區別又是什麼?
話題22
宗教
歷史文學
人類
電影
國文
文學
瑜珈
心理諮商
神話故事
心理學
已幫助的人數
4973人
知識履歷瀏覽人數
5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