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信奉的宗教是什麼?
最佳回答
東羅馬人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東羅馬的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了東羅馬基督教的基本信條,即《尼西亞信經》。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431年以弗所公會議、451年迦克墩公會議、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進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也得到確認,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僅次於羅馬教區。伊斯蘭教興起後,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影響,在拜占庭帝國發生了破壞聖像運動。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聖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區別,東羅馬基督教會的神學體系至此正式確定下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一派宗教後來發展為希臘正教,即東正教。
除了正統教派外,由於拜占廷帝國包括了希臘、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領土,因此各種異端思想在這些地方興起,包括阿里烏斯教派(Arians,興起於帝國東部)、聶斯脫利教派(Nestorians,又稱景教,興起於敘利亞地區)、馬其頓尼教派(Macedonius)、基督一性論教派(Monophysites,興起於埃及)、一志論教派(Monothelitism)、保羅教派(Paulicians,興起於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波格米勒派(Bogomili,興起於保加利亞)等異端教派。
拜占庭帝國的宗教勢力和世俗權力關係十分複雜。在帝國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脅時,教會和皇帝能夠聯合,而在發生利益衝突時,教會與皇帝則發生激烈鬥爭。總的來說,在9世紀以前,由於拜占庭帝國嚴厲的法律和富於效率的中央集權制行政管理,東羅馬教會被剝奪了參與國事活動的空間,教會事務成為帝國國家事務的一部分,東羅馬皇帝則成為教會的保護人,控制著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最大教區的主教和大教長任免權。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職,羅馬主教(後來成為羅馬教宗)在8世紀中葉前也要聽命於東羅馬皇帝,同時,任何教職人員都無權開除皇帝的教籍。
9世紀以後,帝國皇帝的權力逐漸削弱,教會的實力則逐漸增強。教會開始插手帝國的管理事務,包括審理世俗法庭經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稅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權。但是,與羅馬教會不同,東羅馬教會始終沒有擺脫皇帝的控制,始終作為國家政權的工具存在。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