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在中國佛教史上地位如何?
最佳回答
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淨土文化擁有最為廣泛的民眾信仰基礎,淨土宗是中國佛教中最富宗教性且又最簡便易行的教派,其念佛法門成為各宗各派共修之基業,影響至為久遠。淨土思想初傳中土,便是由山西玄中寺的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弘宣法化,集眾念佛,使淨土一系發揚光大,蔚為一宗。玄中寺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橫流中華大地之濫觴。日僧法然、親鸞依善導系更創日本淨土宗和淨土真宗。由此,玄中寺成為中日兩國佛教徒共同崇奉的淨土宗祖庭。然而,就目前祖庭玄中寺的影響力而言,並非如人們所期望得那樣顯著;而玄中寺三祖師在中國淨土宗史上的地位,自南宋以來便未能得到充分彰顯。此外,長期以來,人們雖對自明清後中國人精神世界所出現的「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信仰格局給予認同,但對引領這一信仰民眾性的緣因卻眾說不一。本文願對這些問題作一梳理、檢討與回應。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淨土宗儘管在中國的佛教宗派中,是最富有民眾信仰基礎的宗派,但淨土宗並沒有現行的僧團組織,也沒有獨立的法嗣傳承,在其內部既無衣缽相傳的制度,也沒有如禪宗以心印心的師資授受。可以說,淨土宗在組織上沒有嚴格的師承世系,所以本來也無所謂祖師世系。後來有人為淨土宗排列祖師世系,亦不過是對中國宗法社會制度的回應,抑或是對禪宗等宗派的模仿。然而,淨土祖師世系一出,紛爭亦起。從歷史上來說,這段公案就未能了斷。就目前學界、教界而言,受質疑最多者亦無過於傳統之十三祖說。
我們先追溯十三祖之說,現在遵奉的淨宗十三祖,是大浪淘沙、歷經宋元明清數代的逐漸推選而形成的。淨土宗立祖之說始於宋代,南宋宗曉法師(1151一1214年)在《樂邦文類》卷第三中立淨土六祖,以慧遠為始祖,次第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人繼之。爾後,宋代的志盤法師在《佛祖統紀》中,又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社七祖。並說:「四明石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立為七祖。今故遵之,以為淨土教門之師法也。」宗曉立淨土六祖,志盤在宗曉的排名基礎上,刪除宗賾,增加了承遠與永明延壽,成為七祖。至明清之際,又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祖。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往生以後,其門人又推其為十三祖。這樣,淨宗十三祖的譜系方告圓成。這就是佛教界通行的淨土十三祖說。從這樣的祖位排列上,可以明顯地看出,無論是六祖說,還是七祖乃至十三祖說,都是推崇慧遠為初祖,而曇鸞、道綽竟未能列入。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