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hot 0

宗教皈依三寶都是什麼?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匿名者
匿名者
0 匿名者
最佳回答

最佳回答

張森
張森
755
新星

皈依三寶的意義(增訂版)

作者:聖嚴法師

一、您是佛教徒嗎?

(一)民間信仰

中國人填寫履歷等各種表格時,對「宗教」一欄,多半會填「佛教」二字;換句話說,多數的中國人,自認是佛教徒,除了曾經受過洗,或已參加過入教儀式的天主、基督及伊斯蘭等各大小新舊教派的信徒,確知他們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餘多多少少,不論由於自己或親屬等的關係,都和佛教的信仰有點淵源。

這即是說,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對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國民間而言,佛教徒的涵養很廣,這就說明中國人信仰宗教,一向是開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對水、火、風、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對儒家所謂慎終追遠式的祖神崇拜;對歷史偉人、名將、烈士、貞女的崇拜;對特定的石頭、樹木等的靈物崇拜;對歷史演義及神話小說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對各種神祕現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民間大眾對於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則由來已久。這既為民間所需,縱然受到唯物論者及一神信仰者的反對,還是普遍地流行,這些並不是正統的佛教。

(二)多神崇拜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秦漢時代,當時,已經有著民間信仰的事實存在,《楚辭》之中即有各種自然神的名稱。因此,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雖然由於佛經的翻譯、流通,日積月累形成了漢文的三藏教典,闡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間信仰的流類,但那也只是屬於研讀佛經,及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士,才會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觸佛教的諸佛菩薩,也和接觸中國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態度和觀念相同。所以,在民間的小說、故事等的傳說之中,神與佛並沒有差別。例如,一般民間所知的如來佛、觀世音,都是從通俗小說如《封神榜》、《西遊記》,及民間故事如《觀音得道》等書之中得知,不是直接從佛經的研讀而瞭解的。

(三)靈媒與乩童

佛教的《華嚴經》、《地藏經》等,雖也載有各種天神地祇之名,而中國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卻不是出於佛經的傳播,乃是來自所謂仙佛借竅等靈媒的降神,以及一般人所得靈異的感應,最普遍的是出於鸞壇,用扶鸞的方式,由乩童或筆生的口宣及鸞書等所示的諸神。最初多半是流傳於民間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及神話故事中的諸種神明,但佛教在中國普及之後,也有假託諸佛、菩薩、羅漢、祖師等的名字,出現於靈媒之口及鸞書之筆的。因為儒、釋、道三教的神、仙、聖、賢、佛祖、菩薩,也都可能輪番出現於任何一個靈媒之口及鸞壇的記錄,此即把佛教也視為民間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間信仰之中,已摻雜有佛祖及菩薩的崇拜了。

民間信仰對諸佛菩薩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願、祈福、消災、免難、延壽、除病,乃至求財、求子、求婚姻的美滿等,這是宗教信仰的基礎動機。將佛菩薩當作諸神崇拜,也會達成所求的目的,因為一切善神都會護持三寶,並保佑信仰三寶之人;向佛菩薩求願,即會受到諸天善神的感應,也會受到諸佛菩薩的垂憫。由於佛教界普遍信仰觀音菩薩及阿彌陀佛,使得中國的民間大眾,對於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最感親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既然大眾以佛菩薩做為求願的對象,當然不能說他們不信佛教。

(四)佛法僧三寶

其實,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寶為皈信或皈敬的對象,而不是崇拜流行於民間的諸神,故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皈。所謂三皈,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體稱為皈依三寶。

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比丘僧。」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如果僅止於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間的神鬼信仰類似;如果僅僅探究法義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當於一般的學者,看書做學問,與自己的信仰無關;如果僅皈依僧,即與民間流行的認義父義母、拜龍頭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寶具足,才能學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為他們修學佛法,所以是具體地象徵著佛法。在釋迦佛住世時代,僧已代佛弘法;當佛涅槃之後,更需要僧來傳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組成的團體,又叫作僧團,每一個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稱為僧人;在教化的場合,僧人即代表僧團,分頭教化有緣的大眾。因此,佛是佛法的源頭,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為全體的佛教。

(五)宗教的層次

佛有現在、過去、未來,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稱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法的基本點包含著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以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這些便是人倫道德的人天善法。更進一步,則為解脫生死的出世善法;更有已得解脫而仍入世、住世的菩薩善法。

其中第一階層的人天善法,通用於世間的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層次;至於第二階層的出世善法,是超越於人天,並且超越了欲、色、無色之三界的生死輪迴,進入了解脫境界,那就是小乘的聖人,稱為阿羅漢的層次。第三階層的世出世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縛,又能不必離開生死的範圍,能夠自由自主地來往出入於生死之間,從事廣度眾生的工作,而又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薩境界。

一切佛寶,開示一切法寶;一切僧寶,修學並且弘揚一切法寶。僧寶包含凡夫的出家僧尼、小乘的聖者羅漢、大乘的一切菩薩。倘若能皈依三寶,即能受到一切諸佛、一切聖者、一切菩薩、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導、提攜、保護、庇佑,不論是誰,不論什麼程度,都能由於各人的發心程度,和他們的善根深淺,而從三寶獲得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六)生天與享福

由此可見,若係善良的民間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論信的是多神或一神,只要不違背人間的倫理,並合乎生天的條件,便可歸屬於佛法的第一個層次,即人天善法。此即是教人應有人的品格,當盡人的職責,並修天福,憑藉所修人天的眾善福德,死後即能還生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總比由於專門作惡而招地獄、餓鬼、畜生的三類惡報,要好得多。

不過,人間壽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仍難免報盡而死。以佛教所見,天分三類,最上無色界,其次色界,均係修得禪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係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個層次,一天比一天更長。最低的四天王天壽命,即以人間五十年為其一晝夜,壽長五百歲。向上依次遞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為其一晝夜,壽長一萬六千歲。不過當他們天福享盡,即從天上壽終,還回人間,乃至下墮惡道。

享受人天福報,猶如仰天射箭,當其勢盡力竭,即下墮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輪迴。羅漢則已出三界生死。菩薩則雖出世間,而還入世間,廣度眾生。唯菩薩入三界,不同於凡夫的輪迴生死,好像犯人入監獄是為服刑,司法人員及教化師雖然也進監獄,他們卻是自由之身。

羅漢永遠脫離生死;菩薩雖處於生死及煩惱的眾生群中,卻不受生死的束縛及煩惱的煎熬;而佛是菩薩所成,羅漢也有轉為菩薩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薩為榜樣,那就是見賢思齊,發心修學菩薩的法門,即成為菩薩道的實踐者。

(七)正信的佛教

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並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應,更能使信仰者淨化自己、強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薩與佛,更能成為菩薩與佛。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化區,信仰佛教稱為學佛、修法、敬僧的「三寶弟子」,「佛」是菩薩道的究竟圓滿者;菩薩行是「佛法」化世的軌範;「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間信仰的宗教行為,確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價值;唯其既無教義的依準,也無教團的約束,更無教師的誘導,僅靠靈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則可以配合善良風俗,否則也能破壞善良風俗、腐蝕人心。佛教則不然,既有悠久的歷史,也有層次分明的教義和教儀;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於印度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團及教師。釋迦牟尼世尊,是歷史明載的佛寶;佛教教義和教儀是法寶;佛教的教團和教師是僧寶。唯有信仰三寶及皈依三寶,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麼請問︰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嗎?

(請參閱《正信的佛教》,本文收錄於《學佛群疑》)

二、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為何要皈依三寶?

我們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沒有皈依過的;因為,皈依三寶的人,固然會燒香拜佛,但會燒香拜佛的人,則未必已曾受過三皈的儀式。雖然未曾皈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

有人主張: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觀念,乍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晉升的:最初進小學,先註冊;進中學與大學,除了註冊,還得舉行考試,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信佛,應從皈依三寶著手,皈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皈依三寶,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皈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捨一切眾生,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大:六道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皈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這也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不論貧富貴賤,智愚俊醜,不假入學的甄別,一律可以進入國民小學就讀。如要再進一步,就要講求資質的揀擇了。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集結成篇,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的產生,必須由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信佛而不皈依三寶的人,就等於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跑到中國居住下來,並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便自稱他是中國的國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同樣的,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分上的印證。這不是多餘的執著,乃是必須的手續。故佛經中說,世人雖然行善,終不能滅除先世的惡業,若能受三皈依戒,便能滅除先世的惡業。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裡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了三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如說,不受三皈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否則,既然信奉三寶,何不皈依三寶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三寶,他們唯恐皈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皈依的意義,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不敢貿然婚嫁,否則,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興趣不投,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其實,皈依三寶,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如其不然,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我們投師學習,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但是學了一種技藝之後,我們未嘗不可學而不用,即使在學習期間,感到與自己的興趣相左,也未嘗不可立即輟學;學成之後,固可不妨追隨老師以至終身,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而獨立門戶?至於皈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應從皈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皈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寶,並自皈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如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者,皈依之後,是許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難得的是出離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仍然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

因此,我要奉勸一切的世人,都來皈依三寶。無論你已信了佛教,或者準備來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門外觀望,乃至你已是一個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成見或原有的信仰,試著來皈依三寶,你將必能得到實益,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如真的皈依三寶之後,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則是不會退出三寶之門。

(二)什麼是皈依三寶?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歸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準此而言,兒女信賴父母,學生信賴老師,企業家信賴預算,下屬信賴長官,宿命論者信賴命運,乃至獨夫信賴武力,政客信賴謀略,貪夫信賴財產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換句話說: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皈依了。

不過,講到皈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為真皈依。比如有了大水災,人可攀上樹巔,爬上屋頂,走上小丘,但是水勢大了,風浪急了,水位漲了,樹會倒,屋會塌,小丘會淹沒。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癡,否則絕不會放棄此一求生的機會。因為高山所能產生的安全效果,遠非樹木、屋頂與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麼,凡是能夠認清世事無常的人,能夠明白一切事相皆由對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夠瞭解:父母、老師、預算、長官、命運,乃至武力、謀略、財產等等,雖可產生暫時的安全效果,但終不能絕對可靠與永久可靠。父母會死,老師的知識會落伍,預算會超額,長官會調動,命運靠不住,至於武力、謀略與財產,更是如幻如煙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今日的百萬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得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迴之中。天上的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盡,死後還墮,故其終非可靠的皈依之處。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佛教的總體,便是佛法僧三寶。

實際上,皈依的傾向,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寶開始,歸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為渡河的工具呢?

什麼叫做三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為寶?這是很要緊的。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皈依三寶,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須先要瞭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稱為真正的皈依。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那便成為笑話。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為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於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由於三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寶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

三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從大體上來說,不外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現且分為兩大類:

  1. 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2. 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三寶的涵義: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三寶」:(1)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燒、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2)凡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3)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所謂「化相三寶」:(1)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2)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3)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所謂「一體三寶」: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個皆具三寶的功德:(1)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2)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3)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個本具之三寶,這有兩類:(1)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業即成為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2)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

其實,三寶雖分四類,只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皈依處。為使讀者更易瞭解起見,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如下,以供參考:

「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是三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1.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聖嚴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寶。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聖嚴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稱為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2.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常住三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成佛之道》二九頁)

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還是不懂的;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三寶,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麼只信事相的三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於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做詳細的報告,我們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已經夠了。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無以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三寶,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寶,事相中的化相三寶,只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為依歸;恭敬三寶,也應以僧寶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皈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於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於皈依三寶,前面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並不能拋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級級升高,層層擴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所以,皈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1. 翻邪三皈——最初進入佛門。
  2. 五戒三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 八戒三皈——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4. 十戒三皈——沙彌(尼)受十戒。
  5. 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因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最初入佛,固須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皈為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雖說三皈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三皈之中含有戒義)。

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皈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三皈看得特別重要,以唱三皈作為行持,也以唱三皈為人祝願。

(三)皈依三寶的方法

我們既已明白了皈依三寶的概念之後,就應該來皈依三寶了。

至於皈依三寶的儀節,在佛陀的當世,因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皈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皈依,即唱三皈,要他們皈依未來僧。可知三寶是一體,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為皈依。

皈依三寶的詞句,實在是很簡單的,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來受皈依的人,都是在皈依之時,由皈依師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於皈依師口齒不清或由於自己心情緊張,皈依之後竟還不知道皈依詞的內容是什麼,按理說,那樣的皈依是不成其為皈依的。 皈依詞共為三皈三結,現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說三遍之後)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說三遍)

前面三皈說三遍,便是三皈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為三皈的三結。皈依的緊要關頭,便在三說三皈的正授之時;納受三皈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於正授三皈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皈依文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皈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皈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瀰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皈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試想,如此的皈依,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最低限度,也得將皈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所以弘一大師曾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現在抄錄如下:

「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瞭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瞭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緊要,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依。」(見《律學要略》)

以此可見,三皈雖然簡單,要想如實得到三皈的戒體,卻也並不容易。我們相信,準此而論,如今有許多的三皈弟子,是沒有得到三皈的,如果自知沒有得到三皈,不妨請求各自的皈依本師或另請他人,重新增授一次。這在集體數十人或數百數千人的大規模皈依儀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種種善根而已。

從宗教情緒的養成和培植上說,受戒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虔誠之心;受戒的要求愈嚴格,愈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之感。求受三皈,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便可。為了鄭重其事起見,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皈五戒正範》,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直到現今,仍在流通,並且仍為大多數的皈依師們作為藍本。

在三皈正範中,共有八個項目:

  1. 敷座請師——由受皈依者為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皈依師陞座。
  2. 開導——開示三皈依的意義。
  3. 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皈,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4. 懺悔——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三皈戒體。
  5. 受皈——三皈三結,並發三誓。
  6. 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眾生。
  7. 顯益勸囑——說明三皈的功德殊勝,並囑依教奉行。
  8. 迴向——將此受皈的功德,迴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說起來,受三皈依,唯有如此,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唯此三皈正範,以目前來說,也不切於實用,因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雖然行文典麗高雅,如果皈依師食古不化,陞座說皈依時,照本宣讀,那對受皈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既然無法吸收,也就不得皈依了。所以弘一大師對此,也有批評: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者萬不能瞭解,等於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見《律學要略》)

若就實用而言,在《三皈五戒正範》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皈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皈依,故應請聖;為求重新做人,故應懺除前愆;三皈三結與三誓,是受皈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三皈共分三品:發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只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只求不墮三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所以勸導發心,也是必要的;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迴向一切眾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別,但卻偏於小乘形態。所以在律中的三皈,非常簡單,除了三皈依詞,沒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匯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並非壞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皈,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迴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也不妨將三皈的儀節簡化,現在,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

皈依師禮佛坐定之後,受皈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皈依師略為開示皈依三寶的意義之後,即教受皈依者念悔過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皈依的正授與三結: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我某甲,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徒眾。」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後,教發四弘誓願:

「我某甲,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某甲,煩惱無盡誓願斷。
我某甲,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某甲,佛道無上誓願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皈依師略示皈依的功德,並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迴向偈:

「皈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諸佛淨樂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至此皈依功德圓滿,皈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皈依者,禮謝皈依師,普通三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皈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皈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說明的,是三皈三結下面的三誓:「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眾」。由此三誓的建立,三皈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皈依了佛,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皈依奉行,必能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眾。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

至於受了三皈依之後,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皈依之心,仍可不失皈依,若存皈依之心,便失皈依。

再說到「戒」的問題,皈依了三寶之後,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上品皈依者,三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皈依者,也應只食五種淨肉(不疑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並且不得作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一、五、九月及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皈依三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皈依三寶之後,即是皈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在迴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為主,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

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皈依師,為了報恩,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為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皈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而只肯定一樁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為愚癡!

(四)皈依三寶的利益

皈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1.成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礎。3.減輕業障。4.能積廣大的福德。5.不墮惡趣。6.人與非人均不能嬈亂。7.一切好事都會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別舉例,佛經之中,實在太多,現在選擇五條,用語體文譯述於下:

1.人若皈依三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之不盡,三皈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優婆塞戒經》)

2.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後,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後終了。他自己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恐慌極了,於是請教天主,但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三寶,死後不唯免墮豬胎,得生人間,並逢舍利弗,請佛說法,因此而證得聖果。(《折伏羅漢經》)

3.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自己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天主知道了此事,指示他誠心皈依三寶,教他口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皈依了三寶。七天的期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想知道這位天子死後究竟生到何處去,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位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由於皈依三寶的功德,已經轉墮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韈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

4.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數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為其一二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皈依三寶功德。(《校量功德經》)

5.過去有一位莎斗比丘,專誦三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須陀洹,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槵子經》)

從上面所舉的五例,便可知道皈依三寶是極為難得的事。同時,佛陀也曾說過,只要有人皈依三寶,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三皈以後的弟子,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不妨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備行者應用:

  1. 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
  2. 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痛。
  3. 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
  4. 彌栗頭抗陀羅(善月),主腹滿。
  5. 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癰腫。
  6. 彌栗頭阿婁呵(善供),主顛狂。
  7. 彌栗頭伽婆帝(善捨),主愚癡。
  8. 彌栗頭悉坻哆(善寂),主瞋恚。
  9. 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淫欲。
  10. 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
  11. 彌栗頭呵裟帝(善住),主傷亡。
  12. 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塚墓。
  13. 彌栗頭苾闍伽(善術),主四方。
  14. 彌栗頭伽隸裟(善帝),主怨家。
  15. 彌栗頭羅闍遮(善主),主偷盜。
  16. 彌栗頭修乾陀(善香),主債主。
  17. 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
  18. 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19. 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
  20. 彌栗頭鉢婆馱(善山),主蜚尸。
  21. 彌栗頭三摩馱(善調),主注連。
  22. 彌栗頭戾禘馱(善備),主注復。
  23. 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24. 彌栗頭波利那(善淨),主惡黨。
  25. 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
  26. 彌栗頭毗梨駝(善結),主恐怖。
  27. 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
  28. 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產乳。
  29. 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
  30. 彌栗頭闍利陀(善固),主口舌。
  31. 彌栗頭阿伽馱(善照),主憂惱。
  32. 彌栗頭阿訶婆(善生),主不安。
  33. 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
  34. 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35. 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36. 彌栗頭韋馱羅(善妙),主厭禱。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於《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該經說,凡是受了三皈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們來為之護持,同時,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個還有萬億恆河沙數的鬼神,為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三皈的人。如能書寫神王名字,帶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兩音譯名字相同,唯其意譯不同。當無妨礙。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皈依三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三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為三寶——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棄。

三、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個:第一,發生於印度的佛教;第二,發生在中東的基督教;第三,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頭都是猶太教。猶太教是屬於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改變。東方的中國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或印度教,一直到現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異民族的人能夠接受它。

中國的道教,分成兩個系統:屬於哲學的系統是老子和莊子,稱為道家;屬於道術的系統則有金丹派和符籙派。金丹派在於煉丹、煉氣,又分內丹和外丹。

內丹是煉氣功,外丹是煉金術,就是把金屬煉成丹藥,他們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夠羽化昇天、長生不死。符籙派則利用符籙的方法,驅遣鬼神的力量來解決人間的問題,這被稱為道教。

中國的道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學術上則有道家這麼一門思想。

佛教在二千六百年前發生於印度。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約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於阿育王的緣故,傳播到亞洲各地,甚至於傳播到了歐洲。

就東方來講,第一個成為世界性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現在,東方宗教被公認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級宗教,必定具備三個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以佛教而言,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說的經教是教理,一代一代傳承的弟子所組成的僧團是教團。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穌,教理是《聖經》,教團是其門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蘭經》是教理,信徒們是教團。

世界性的宗教歷久而長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尚有許多興興滅滅、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數。可以說自有人的歷史以來,就有無量數的人發生無量數宗教的要求和現象:有地區性的、民族性的、部落性的,還有時代性的。那些宗教產生的現象都是從神鬼感應的神祕經驗而來,在西方的古代社會,將之視為巫、魔,不許傳播,在東方則往往偽稱是佛教,故被正統的佛教稱為附佛法外道,他們沒有本身的理論和制度,所以起起沒沒。

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多元的社會中,新興宗教就如雨後春筍了。在歐美、日本、台灣、香港,甚至在中國大陸,都有各種新興宗教的踪跡,從只有幾十人、幾百人、幾十萬人,而到幾百萬人的都有。

只是過了一段時間,或當其創教者謝世之後,吸引力便漸漸微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見了。像這樣的宗教,在美國的華僑社會裡也發現不少。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1.佛教發生在印度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一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以及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的一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那是非常樸素、樸實的佛教。釋迦牟尼佛反對祭祀的迷信,反對偶像的崇拜。他主張人人應該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訂的戒律去行,而不是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分子。」佛是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的苦難。佛經的對象是人,是為度人。

佛滅以後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由於印度氣候、語言、民族的不同,流傳的佛教在思想形態上便產生了種種變化。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社會大眾的需求,就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態的派別,所謂部派佛教,便因此產生。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辨明,有重視個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兩大部分: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行,也同樣傳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槃、了生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子去證涅槃、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槃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形態。它一開始就強調,為了廣度眾生,為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根據唯識的思想,產生了瑜伽學派;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派。這三大學派又可歸納為二類:第一,是講空的,稱「中觀派」。第二,是講有的,分為「唯識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識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2.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漢民族文化圈,第二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佛教初傳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梵僧,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第一部佛經傳到中國,譯成漢文的是《四十二章經》。以漢文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譯,便形成了中國的漢民族佛教。漢民族的佛教又往外傳,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從韓國傳到了日本,日本從韓國得到中國的佛教之後,又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求法。從隋唐迄宋明,日本人得天獨厚,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佛教經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難之後,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好好的,這點我們應該感謝日本。除了韓國、日本以外,還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從中國傳去的。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實的兩宗。後來俱舍宗併入唯識宗,成實宗併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它們是: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和法相宗。這八個宗派之中到現在為止,以禪宗和淨土宗的勢力最強。實際上,中國的寺院多屬禪宗。但只修禪而不念佛的寺院為數很少,故又開出禪淨雙修的法門。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多半是屬於學問的研究,專修的寺院和徒眾不多。所有的出家人通通都要受戒,目前已沒有固定於律宗寺院才能傳戒,僅有少數持律、學律的僧侶,並無特定不變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國大陸,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數個。密宗於唐朝傳到中國,後來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去之後,中國自己的密宗就不見了。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密宗?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係。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的角度看來是很特異的現象,所以在漢語文化圈的中國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首先傳到西藏,後來傳到蒙古,這是屬於蒙藏文化圈的佛教。當時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密宗在印度本身是屬於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3.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斯里蘭卡,成為另外一系。然後傳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高棉等地。這是屬於上座部的佛教。因為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故我們要瞭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找到若干痕跡。

4.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於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別是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隨著殖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三藏為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書。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禪。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許多宗派,其中的淨土真宗和日蓮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禪宗,還比較保持著由中國傳去的風格。因此,歐美人士願意接受的是日本的禪。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禪,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他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禪,然後他的禪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的,日本有許多禪師首先登陸三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禪也到了歐洲。

第三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屬於西藏系的密教。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間,達賴喇嘛帶著幾萬人從西藏到印度。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界各地。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人的蹤跡。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們,多是經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分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生了。有的是出來之後,就參加當地的語文學會,我剛來美國,見到那些移民的年輕喇嘛就感到慚愧。因為他們用英語跟我談話,我不及他們。

西藏的喇嘛適應力非常強。他們出來以後傳教的主要對象是當地人。七〇年代之後,西藏佛教漸漸成為世界舞台上極受矚目的一派,到處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達賴喇嘛旅遊世界各地,處處造成轟動。有一位曾在英國留學後到美國的喇嘛,叫掘隆巴(Trungpa),他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創立了一個西藏中心叫作Naropa Institute,四、五年之間,已在美國成立了一百三十幾個分支中心。雖然他於一九八八年過世之後,這些中心漸漸地一個一個的萎縮,但他的著作,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漢語系的佛教,非常慚愧,到現在為止,移民來美的佛教徒,都還僅在華僑社會活動,歐洲則尚無人去。其原因是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系統和計畫的教育!沒有基礎教育,沒有層次教育,更沒有高等教育。中國的佛教,不是說我們出家人無能,實在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要辦佛教的教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裡,日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從歷史看佛教,曾經歷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漸漸地又要匯合成為一家了。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畫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台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註:一九九五年改稱「元亨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三藏的漢譯工作。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1.佛教以三寶為中心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眾生。而且佛涅槃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裡,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為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為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為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為菩薩、被稱為佛、被稱為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為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為「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禪師,後來有人稱他為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2.佛教以四聖諦為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為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作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瞭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了。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拚命地賺錢。有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拚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眾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沉迷於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三,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於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禪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眾生而不為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作大涅槃。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於涵容而有層次、正信而不迷信、神聖而非神祕。

1.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為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為救濟。佛法對世間的一切法沒有偏執,所以是無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當然更好。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備人天標準,再加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及緣覺二乘的層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2.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所謂「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聽說某人神通很靈,就不經理性的思辨而趨之若鶩。這好像有事時聽說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幫忙一樣。流氓可能在一時間比警察管用,為你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是它的後遺症是可想而知的。

所謂「不合情理」,是指違背因果原則。例如相信「稻無天水不發,人無橫財不富」,而不擇手段,大做投機生意,謀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貸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身敗名裂,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賄神求橫財,或用符咒求橫財等,縱然能讓你一時間好像發了財了,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論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謂「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說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會靈、一定會驗,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開悟,或是有病祛病,沒病消災。在他們開出的萬靈保單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對真正的原因則諱而不談。對這樣的宗教,最好謹慎,以免後患。

所謂「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現象所製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過靈媒及乩壇等工具,以勸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良姿態,誘人去信從,當你進了他們的門之後,則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威脅利誘,使你恐懼,也使你馴服,若要脫離則可能會發生身心的障礙及家庭和事業上的困擾了。他們的是非標準與常人不同,他們的因果觀念也曖昧不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對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給我們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釋迦牟尼佛臨要涅槃之時,有弟子問他:「您老人家入滅後,我們怎麼辦呢?」佛說:「你們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證菩提。

信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傳,傳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寶,住持佛法。以僧寶為正信的對象,並不等於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為師,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並教他修,即使他們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開悟,出家人的形象,已為佛教做了清淨離欲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寶,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這等於是信鬼神一樣;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這等於是書呆子一樣;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這等於是拜了個乾爹娘一樣。一定要佛、法、僧三寶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3.神聖而非神祕

「神祕」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覺到他的威力;處處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從何來;隨時可給你照顧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隨時可給你懲罰而又處處尋他不著;往往表現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卻又未必真的對你有用。這些現象,有的是由人操縱的幻術,有的是出於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靈力所產生。

佛、法、僧三寶是神聖的。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法是除煩惱證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下化無邊眾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間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神聖,而非鬼神伎倆的神祕。佛教徒要發無上的大菩提心,學佛、修法、行菩薩道,以佛法幫助眾生,使眾生已生之惡速斷、未生之惡不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離苦。還要使眾生已生之善增長、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安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令眾生得安樂,便是無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薩及活佛的形象來勸導人,而是顯現眾生相來勸化眾生於不著痕跡之中。所以是神聖而非神祕。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1.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眾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是由生到這世界來的那些眾生,過去所造種種業,而感受到的結果,這叫作「業果」,或稱「業報體」。共同的環境是由共業所感;各人的環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別業所感。因為是由眾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創造,所以是無神論的宗教。但是佛教並不否認各種神鬼。只是佛教所講的神鬼是眾生的類別,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三種類別層次:

(1)原始形態的多種信仰:認為宇宙間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溝有小溝的神,廚房、廁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這些神和神之間,沒有領袖,彼此各不相屬。

(2)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在眾神之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

(3)唯一神論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靈界靈體的神明通通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2. 淨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徵。他們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間禍福,而把自己的命運全部交給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們上天國,也有權使我們下地獄。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這一類的人,如果信心堅定的話,雖跟佛教的理論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養,但難免有點類似澳洲的鴕鳥。另有一種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煉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說以他們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煉成佛。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据之時向地下錢莊告貸一樣。一時之間錢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補瘡,雖然解決一時的問題,跟著衍生的問題,終究無法解決。

至於「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註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卜命運求黃石公,乃至為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淨化的佛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來淨化人間的身口行為,再以禪定的工夫淨化我們心理的行為,更主張以理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對自己則身心健康,對他人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佛教的淨化人間,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卻不會由於神化、俗化的偏頗而造成個人的困擾及社會的失衡。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來淨化人間,提昇人品,使得眾生,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如何達成其目的呢?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

基礎的修行方法,不出福業、定業、慧業。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是指禪定,慧業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報,也可進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稱福智圓滿的人。以修「禪定」的功德,可得現實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進而於身後直生禪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與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於現世少欲知足、少煩惱,進而能得離苦、斷苦得解脫,最後能以大智深慧度無量眾生。

1.如何修布施

人類為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產存於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產存於社會。前者是為保障個人及家庭安全,後者是為保障整體社會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儲蓄,都有利於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恆的儲蓄。現世是於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永恆則是於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所以是為現世利益而儲蓄。佛教的弘化事業,護持三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因為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方式,積少成多,日復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地修行布施功德。為目前固然要布施,為永恆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布施貧病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弘法的人才,功德更大。

2.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為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為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眾生的四種精進。

前者的五戒是指:

  • (1) 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
  • (2) 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
  • (3) 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悖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
  • (4) 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
  • (5) 不飲酒,應包括麻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為。

後者的四種精進,又稱為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誡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作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地修行這四句話,叫作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為眾生拔苦,後兩句是給眾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人,同來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做為入手的方便。

3.如何修禪定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鍊,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於一念,名之為定。到了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用及後遺症。不過這些均屬於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鬆身體的肌肉,也放鬆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鬆端正為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為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準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為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了!

4.禮拜與讀誦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

至於禮拜什麼?為何禮拜?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係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為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為何。

至於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鬘經》、《維摩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5. 念佛與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彼此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為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為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至於後者是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用連續念、高聲念,自聽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於持咒,許多人以為凡是持咒即是修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國禪宗,也用許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三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則端視各人的心向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準提咒〉、〈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

6.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為中心,不論是個體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為世間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稱為出世間的無漏智。

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眾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無我亦無眾生。

至於「慧」共有三等,稱為聞、思、修的三慧:

  • (1) 聞慧是依聽聞佛法,閱讀佛教經論,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則。
  • (2) 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
  • (3) 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違。
7.誰有正知正見?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門,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

至於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當以人的立場及理性的角度來判斷,如果老是說神話、說鬼話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蠱弄神祕的人,自稱是聖、是佛、是神、是菩薩的人,運用扶乩引鬼、啟靈降神等靈媒形態的人,縱然也用佛經、佛語,實則都是附佛法外道。

至於現代正統佛教的著作,最好是已經被收集於叢書、套書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等的作品,那是經過專家過濾好的,可以信賴。

佛教徒的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眾生。

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於討好慇懃,乃在於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參考回答
共有15人贊同
匿名者
熱門議題
更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