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要提燈籠?典故是什麼呢
最佳回答
元宵節的起源,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根據古籍資料,有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起源於道家。因為道家以正月望日為上元,七月望日為中元,十月望日為下元,以上元的活動最多最盛。另一種說法,是由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當時這個祭典是在夜間舉行的。皇帝夜間主持祭典 當然要多點燃一些蠟燭。這樣流傳到後來,就成為元宵張燈的習俗了。
燈籠的由來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裡,處處都有燈籠。
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
紙發明之後。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
,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
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
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簷下和客廳中。今天迎
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
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了。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
安,乃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
」,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
放水燈萬支;永樂朝在午門大立虌山燈柱,又在華門外設「燈市」,
使得北平尚有「燈市口」街道。
民國後,花燈之舉雖仍在,但平淡了許多,幸虧如今因著中國熱
,燈籠又逐漸在居家裝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燈籠的材料,有
的由紙、竹子,變成布、塑膠、鐵線,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與傳統
也大不相同。
”傳統中寺廟是以黃色為主,個人則以白底為主,如今全亂了,
燈籠的大小、顏色全以個人喜好變化,無所謂一定的象徵意義啦”。
燈籠的意義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
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
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由於字音和
「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
籠上繪製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元宵節的起源,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根據古籍資料,有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起源於道家。因為道家以正月望日為上元,七月望日為中元,十月望日為下元,以上元的活動最多最盛。另一種說法,是由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當時這個祭典是在夜間舉行的。皇帝夜間主持祭典 當然要多點燃一些蠟燭。這樣流傳到後來,就成為元宵張燈的習俗了

次佳回答
一. 元宵節的起源和意義: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而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十五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
至於元宵節的由來,本省民間傳說:二千年前,佛教傳入我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
另外,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薇大帝(堯德配天)、地官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清元虛大帝(大舜耕地)、水官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元光大帝(大禹治水)。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袪邪,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
2. 吃元宵(即湯圓,因於元宵節吃食,故名)祭祖: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並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麵食和烤餅,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後來,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裏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
元宵所包之餡有甜有鹹:甜的內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桂花、白果…等等;鹹的內包如豬肉、火腿、蝦仁、咖哩..。至於作法則南北不同:北方以餡沾粉,用篩子一層層滾出來(搖元宵);南方則以糯米皮包餡,用手搓圓成型(包元宵)。由於臺灣沒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
- 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