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權
(三國時代孫吳開國皇帝)
編輯 鎖定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1]
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2]
(概述內圖片來源[3]
)
- 本 名
- 孫權
- 別 稱
- 吳大帝、吳太祖
- 字 號
- 字仲謀
- 所處時代
- 漢末三國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出生時間
- 182年
- 去世時間
- 252年5月21日
- 主要成就
- 接手並安定江東、建立吳國;發展江南經濟;到達夷洲
- 廟 號
- 太祖
- 諡 號
- 大皇帝
- 特 徵
- 形貌奇偉、目有精光、方頤大口
- 籍 貫
- 吳郡富春
- 在位時間
- 229年—252年
- 年號1
- 黃武(吳王時)、黃龍、嘉禾
- 年號2
- 赤烏、太元、神鳳
- 陵 寢
- 蔣陵
- 典 故
- 草船借箭、孫權勸學、臥薪嚐膽
孫權人物生平
孫權早年經歷
孫權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於東漢光和五年
孫權像
(182年)出生。其父孫堅時任下邳縣丞,故傳其出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孫權為孫堅的第二子,[5]
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

中平元年(184年),時任佐軍司馬的孫堅隨朱儁征討黃巾軍。孫權與其母吳夫人等人都留居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城關鎮)。
中平六年(189年),長沙太守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函谷關以東)聯軍時,孫權跟隨長兄孫策遷居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討伐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喪事畢後全家遷往廣陵郡江都縣。孫權九歲喪父,受到吳夫人的教育。[6]
初平四年(193年),孫策投奔袁術後,命呂範將孫權等人接到住在曲阿的吳景(孫權的舅舅)處。次年,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郡。揚州刺史劉繇深怕被吞併,欲對孫權等及其母等不利,於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孫策母親及孫權等幼弟,提供養護。[7]
後來,孫權跟著吳夫人遷往歷陽縣(今安徽省和縣),又遷往阜陵縣(今安徽省全椒縣附近)。
孫權十五而立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起兵渡過長江,在擊破劉繇後,派陳寶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8]
。
孫權後來跟隨孫策左右。他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供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參與孫策軍內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胡綜、朱然等人在吳郡讀書。[9]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1]
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10]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
孫權少年統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當年虛歲十九歲,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因此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御諸將。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孫權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11]
。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伐黃祖,最終將其擊殺,吞併江夏郡大部,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
孫權赤壁之戰
參見:赤壁之戰

此時,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包圍,孫權採納呂蒙的計策,留下淩統抵禦曹仁,以一半兵力馳救甘寧,獲勝而返。同年,孫權親率大軍圍困合肥,派張昭攻打九江郡的當塗縣。張昭出兵不利,孫權攻合肥一個多月,亦未能破城,最後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曹仁部死傷眾多,最終棄城逃走。孫權得南郡後,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曹操為了防範孫權,強制內遷淮南的民眾,結果江淮十餘萬戶百姓受到驚嚇,盡皆渡江歸附孫權。[13]
孫權隔江對峙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征。吳軍壓境,交州各郡守無不俯首,士燮率領眾兄弟奉承節度。唯有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最後被步騭所斬,孫權遂加士燮為左將軍。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次年,修築石頭城,改秣陵名為建業。同年,又修築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其後,曹操率先北還。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獲取人口數萬。自此,孫權控制了江淮南部。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收取益州,孫權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允諾把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土地予孫氏。與劉備議和後,孫權再次征討合肥。撤軍時,孫權在逍遙津以北被曹操麾下大將張遼襲擊,賴淩統等拼死保護,方得以離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進駐居巢,再攻濡須塢,又在丹陽煽動費棧等山越起事。次年,孫權派賀齊及陸遜平定費棧叛亂。
孫權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孫權與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於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同年秋,曹丕將領梅敷派張儉請求孫權安撫接納,南陽郡中五縣的五千多戶百姓也前來歸附。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
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並隨即修築武昌城。
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並將降將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同年,劉備興兵問罪,討伐孫權。孫權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次年的彝陵之戰中大破蜀軍。穩固了東吳統治下的荊州疆土。[1]
孫權受封吳王
黃武元年(222年),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命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佔優,然因吳將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戰果不如預期,只得於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但孫權與曹丕之間仍有使節往來,至次年正式斷絕關係。
黃武二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之前,戲口守將晉宗殺死將軍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屢次侵犯吳國邊境。六月,孫權命將軍賀齊等襲取蘄春,活捉晉宗。同年十一月,蜀漢派中郎將鄧芝來訪。次年夏,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訪問蜀漢。
黃武四年(225年)冬十二月,鄱陽人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眾數萬。同年,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嚴設固守。此時大寒,河面結凍,曹丕撤歸。
黃武五年(226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病逝,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寧)置廣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內東)、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麗)三郡為交州,以戴良為刺史;以蒼梧(今廣西梧州)、南海(今廣東廣州)、鬱林(今廣西桂平西)、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為廣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呂岱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自稱交趾太守。但不久後即被呂岱誘斬。其後,孫權又將交州、廣州合為交州。
黃武六年(227年)正月,吳國諸將平定彭綺叛亂。
黃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戰”爆發,孫權命大都督陸遜督率諸將大敗曹休。
孫權登基為帝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黃武七年(228年)後,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五月,孫權派使者出使遼東。六月,與前來祝賀孫權登基的蜀使陳震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並制定盟書。九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今南京市),並命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派遣將軍周賀等航海到遼東。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親征合肥新城。
赤烏三年(241年),孫權派衛將軍全琮攻淮南、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全琮與魏將王凌在芍陂交戰,不利而還。同時,車騎將軍朱然圍攻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孫登去世。
孫權兩宮之爭
參見:二宮之爭
在長子孫登逝世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援太子和魯王。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援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援魯王。
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於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十二月,孫權派將軍戴烈、陸凱率軍前往南郡抵抗王昶。
孫權去世

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1]
在位年號:黃武(222年—229年)、黃龍(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烏(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鳳(252年)[17]
孫權為政舉措
孫權政治

海昌縣(今浙江海寧)是孫吳早期唯一的屯田縣,由陸遜為屯田都尉。
黃武五年(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為由,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於黃龍二年(230年)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赤烏八年(245年)八月,孫權派校尉陳勳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建造糧倉。又於赤烏十三年(250年)作堂邑塗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樑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正逢時疫,免除了荊州農民的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19]
赤烏三年(241年),嚴禁官吏以勞逸為由干擾農事。太元元年(250年),下詔減省徭役、徵賦,革除民弊。
孫權為人節儉。雖然稱帝遷都建業,不建新宮殿因陋就簡沿用舊將軍府寺為宮,至赤烏十年(247)腐朽損壞後仍僅以武昌宮加以重建,可見其愛惜民力。
首都建業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縣,因孫權定都建業並開鑿運河而成為一流都市,後成為六朝的文化中心,現名南京。
孫權外交
孫權登基後,吳、蜀兩國有使臣互往,並且各自承認對方的身份。孫權與蜀漢使臣費禕、宗預、鄧芝也構建了良好關係。吳、魏則於黃初四年(223年)斷絕了正式國家來往,但在孫權的許可下,雙方之間仍有貿易上的往來。黃龍二年(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吳軍勢力達到了夷州(即臺灣島),赤烏五年(242年),又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航行珠崖、儋耳(指現今的海南島)。揭開了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歷史序幕,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1]
赤烏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王範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1]
。範旃大將範尋為扶南王時,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兩人歸國後,朱應撰《扶南異物志》[20]
,康泰撰《吳時外國傳》[21]
,這是研究東吳與外國交往的重要資料,可惜二書均已失傳,僅在《水經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選注》等書中殘存一些片斷引文。[22]
孫權軍事
參見:合肥之戰
孫權在位時期,曾多次出兵北伐,發動兩次合肥之戰,意圖由此進攻曹魏,雙方各有勝負。孫權最終還是未達成預定目標。
嘉禾六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赤烏二年(239年),孫權派羊衜等遠征遼東,但公孫淵已於此前為司馬懿攻滅,吳軍便攻打旅順口的魏軍海防城堡牧羊城,擊敗魏將張持、高慮,俘獲大批人口。[23]
孫權稱帝后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擴充領地。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吳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範、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山越人的領袖被逐個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1]
孫權經濟

首先,是開闢了江左直通東北地區的海上交通。在孫吳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線已經分段開通,先秦秦漢時期已先後開通了由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東半島的航道。但是,由於東漢時期江左地區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後,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會,因此這條航道的來往並不頻繁,而且還沒有開通從江左直達遼東半島的航路。孫吳立國江左後,這裡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經濟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以建業為代表的大都會,因此有了進一步開通北部航海運輸的需求。孫權頻繁通使遼東,使江左與遼東地區的直通航線得以開通。這條航道,如胡三省所說:從建康(今南京)沿長江東下,在長江口北端海門附近之料角轉向北行駛,傍黃海海岸北行,繞過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角,再進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煙臺北部海域,再沿廟島列島北上,經大謝島(即長島)、烏湖島(即北城隍島)等,渡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都裡鎮。都裡鎮即馬石津,亦即三國時期的沓津(或稱沓、沓渚),即今遼寧旅順附近。沓津在三國時期已發展為孫吳與遼東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孫吳出使遼東的船隊即停泊於此,在這裡進行互市。再由此處上岸由陸路至公孫淵首府襄平(今遼寧朝陽)。[26]
這條海道的開通,便利了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27]
此後,歷東晉南朝,這條航道便日益繁忙起來,成為六朝時期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交通的重要線路。有了這條海道,東晉南朝時期,得以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朝鮮半島諸國建立了交往,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28]
第二,孫權對遼東的經略,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過這種交往,孫權除了從東北地區得到馬匹以外,雙方還互贈特產[29]
。這種交往,對於兩地的物產文化交流產生了積極的意義,晉人孫楚在遺孫皓書中說江左以紡織品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東北,東北以貂馬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江南。這對於加快兩地人民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30]
。後來,江左的蠶桑也是通過這條海道傳至遼東地區的。[31]
由於孫權大力開拓海上事業並且開拓江南,因此在中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後的待遇與他的功績完全不成正比,曾極在其作品《吳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壞陵無主使人愁”,[32]
劉克莊也在《吳大帝廟》中嘆息“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33]
孫權人物評價
孫權漢末三國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34]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孫權各類形象(19張)
周瑜:①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②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36]
魯肅:①將軍神武命世。②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陸遜: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程昱:權有謀。[37]
劉曄:①權有雄才。②權善用兵,見策知變。
陳琳:夫天道助順,人道助信,事上之謂義,親親之謂仁。盛孝章,君也,而權誅之,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為甚。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謂之凶賊。[38]
彭羕:僕昔有事於諸侯,以為曹操暴虐,孫權無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與興業致治,故乃翻然有輕舉之志。[39]
賈詡:孫權識虛實。[40]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
趙諮: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諮。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41]
鍾繇:顧念孫權,了更嫵媚。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陸凱:自昔先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餘。先帝崩後,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跡[42]
。
孫權兩晉

孫楚:吳之先主,起自荊州,遭時擾攘,播潛江表,劉備震懼,逃跡巴岷,遂依丘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於四紀,二邦合從,東西唱和,卒相扇動,拒捍中國。[44]
陸機:①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濬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託,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淩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②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發乎令圖,從政諮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諮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騖,異人輻湊,猛士如林。
華譚:①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爭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②吳武烈父子皆以英傑之才,繼承大業。今以陳敏凶狡,七弟頑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45]
裴松之: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②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
孫盛:①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②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淩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荊州先德傳》:權好嘲戲以觀人。
孫權唐宋
王勃:孫仲謀承父兄之餘事,委瑜肅之良圖,泣周泰之痍,請呂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賢子布之諫而造其門。用能南開交趾,驅五嶺之卒;東屆海隅,兼百越之眾。地方五千裡,帶甲數十萬。
朱敬則: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46]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司馬光:大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志,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47]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48]
②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蘇轍:①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後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託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49]
②今夫曹操、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何去非:權之勇決進取,無以逮其父兄,然審機察變,持保江東,於權有焉。[50]
辛棄疾:①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51]
②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呂祖謙: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左右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盡,權亦老矣。[52]
晁補之:吳人輕而無謀,自古記之矣。孫堅、孫策皆無王霸器。雖賴周瑜、魯肅輩輔權嗣立,亦權稍持重,故卒建吳國也。[53]
蕭常:權承父兄之資,勇而有謀,憤曹操竊國,嘗有討賊之志;烏林之捷,亦一時之雋功。其後關羽圍襄陽,降於禁,威振北方,操大懼,欲徙都以避之。權於是時,誠能與羽協力、東西並舉,則操可圖而漢室可興。今乃不然,反襲殺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於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賊,昭烈之不能混一區夏,由此故也。他日雖有犄角之功,亦無及矣。籲,惜哉![54]
葉適:權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髪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55]
孫權元明清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徵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
朱元璋:君臣之間,以敬為主。敬者,禮之本也。故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孫權蓋不知此,輕與臣下戲狎,狎其臣而褻其父,失君臣之禮。[56]
羅貫中: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孫承恩:仲謀強明,委任才智。聽言能斷,業乃鼎峙。倍義負漢,屈身事曹。傳世四君,霸圖亦消。[57]
王夫之:①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②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③孫文臺奮身郡將,討董卓,復雒京,父子三世,退保吳、楚,民不受兵者百餘年。[58]
王懋竑:至權時,張昭、張紘雖見尊禮而不復任用,昭且幾不免,而翻竟以竄死,惟顧雍、潘濬輩從容諷議,得安有位。陸遜有大功,而以數直諫憤恚而卒。周瑜、魯肅幸已早死,不與陸遜同禍,而亦恩不及嗣。有所愛重者,惟呂蒙、淩統、甘寧、周泰輩,以視策萬萬不逮矣。其保有江東者,以有呂蒙輩為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業,窺中原者,亦以此。[59]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徵,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59]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孫權近代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60]
蔡東藩:①黃祖本無才智,而孫堅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復父仇,命為之,勢為之也。堅阻於命,策限於勢;至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復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為令子乎?曹操謂生子至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兒,與豚犬等,原非虛言。[61]
②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勾踐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62]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59]
柏楊:孫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
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孫權影視形象(62張)
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②當今惜無孫仲謀。[63]
孫權藝術造詣

孫權趣聞軼事
孫權出生傳說
據《搜神記》記載: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後,喜不自勝的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66]
孫權外貌奇偉

孫權乘馬射虎
孫權喜愛狩獵,常常乘馬到處射虎,每每到黃昏才返回。一次,孫權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撲上馬鞍,孫權把雙戟投向老虎,老虎受傷試圖逃走,孫權的侍從張世趁機用戈再擊。最終老虎被抓獲了[70]
。重臣張昭曾勸諫道:“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一旦有個好歹,不怕被天下恥笑?”孫權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於您。”但始終不能停止,於是做射虎車,車中不遮蓋,自己在裡面射虎。當時有脫群的野獸撲向他的車,孫權每次都以親手搏擊為樂。張昭多次規勸,孫權常常笑而不答。[71]
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親射虎,看孫郎。”
孫權不記前仇
孫策掌理江東時,曾讓呂範管理財計。當時孫權年少,私下向呂範借錢索物,呂範定要稟告,不敢專斷許可,當時被孫權怨恨。後來,孫權代理陽羨長,有私下開支,孫策有時進行核計審查,功曹周谷就為孫權制造假賬,使他不受責問,孫權那時十分滿意他。但等到孫權開始統管國事後,認為呂範忠誠,深為信任,周谷善於欺騙,偽造簿冊文書,不再錄用。[72]
呂範去世後,孫權路過呂範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畢淚流不止。
孫權嘲啁無方
孫權幽默詼諧,喜歡與別人調笑。他曾對侍中鄭泉說:“你喜歡當眾規勸我,叫我好沒面子,你不怕惹怒我嗎?”鄭泉回答:“臣聽說有賢明的君主,就有正直的大臣。今朝廷能夠暢所欲言,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主公器量巨集偉。依仗厚恩,我不怕逆鱗。”有一次開宴會,孫權嚇唬要治鄭泉的罪,鄭泉快走出門的時候不停回頭張望孫權。孫權喊著他的名字讓他回來,笑著說:“你不是不怕我生氣嗎?怎麼還總回頭看我呢?”鄭泉回答:“臣知道主公一向愛護臣下,肯定不會有性命之憂。快出門的時候被主公的英姿所打動,忍不住想回頭再多看幾眼。”[73]
大將朱桓出征時,孫權親自為他送行。朱桓忽然端起酒杯說:“上天授予陛下聖人的容貌,應當君臨四海,委任重臣,來清除叛逆。如今臣就要離開陛下遠去了,要是能摸一摸陛下的鬍鬚,臣死而無憾了。”孫權聞言微微地倚著案几,把腦袋伸了出去。朱桓上前捋須,感嘆道:“今天總算可說是捋到虎鬚了!”孫權大笑。[74]
此外,孫權也曾逗弄費禕、諸葛瑾、諸葛恪等人。
孫權愛護臣下
孫權常以表字稱呼臣下,君臣關係之親密可見一斑。淩統的隨從戰死,內心難過得不得了。孫權用自己衣袖給淩統擦乾眼淚,對他說:“公績,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還怕沒有人嗎?”淩統受了重傷,孫權於是留他在船上,幫他更衣。淩統英年早逝後留下二人年幼的兒子。孫權收養二人在宮中,疼愛得跟自己子女一樣,凡有客人來就介紹道:“這是我的虎子呀。”
孫權提拔囚虜
孫權攻下荊州後,荊州眾將紛紛歸附,只有潘濬稱疾不見。孫權派人擡床將他接來。潘濬還是掩面於床,不肯起來,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孫權叫著他的字說:“承明啊,過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虜,楚武王任用為將帥。彭仲爽是申的俘虜,楚文王以之為令尹。二人都是你們楚地的賢人,雖為俘虜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難道是認為我與古人有異嗎?”一邊說著一邊用手巾擦乾他的淚水。潘濬打動於是下地拜謝。孫權任用他為治中,對關於荊州的事務一併向他諮詢。[75]
孫權寶劍六柄
據崔豹《古今注》記載:孫權有六柄寶劍,稱為“吳六劍”,分別名為白虹、紫電、辟邪、流星、青冥、百里。[76]
另據《古今刀劍錄》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時,採武昌銅鐵鍛造了千口劍、萬口刀,分別長三尺九寸。刀頭方都由南銅越炭所造,以小篆書寫“大吳”。[77]
孫權成語典故
典故/成語名
| 出處 | 釋義 |
---|---|---|
生子當如孫仲謀 | 《吳歷》中濡須之戰時,曹操對孫權的讚歎之語
| 後人常以此比喻稱讚晚輩英賢。[78] |
草船借箭[78] | 《吳歷》中濡須之戰時,孫權乘輕船誘曹營之箭的典故(《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主角)[79-80]
| —— |
臥薪嚐膽 | 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 | 人忍辱負重、終得苦盡甘來。 |
孫權勸學 | 《三國志》中,孫權勸大將呂蒙學習,終使呂蒙成為一代國士。[81] | —— |
孫權家族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祖父 | 孫鍾 | 瓜農,東漢後期隱居於富春江畔的陽平山。 |
父親 | 孫堅 | 字文臺,三國時吳國的奠基人之一。追諡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 |
母親 | 吳氏 | 追諡武烈皇后。 | |
伯父 | 孫羌 | 字聖臺,早亡。 | |
叔父 | 孫靜 | 字幼臺,官至昭義中郎將。
| |
平輩 | 兄長 | 孫策 | 字伯符,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追諡長沙桓王。 |
弟弟 | 孫翊 | 又名孫儼,字叔弼,官至丹楊太守,後被刺殺。 | |
孫匡 | 字季佐,襲父爵為烏程侯。後舉茂才,早卒。 | ||
孫朗 | 庶出,官至定武中郎將。 | ||
姐姐 | 孫氏 | 嫁弘諮。 | |
孫氏 | 嫁陳氏,女為潘祕妻。 | ||
妹妹 | 孫夫人 | 嫁劉備。 | |
—— | 嫡妻 | 謝夫人 | 謝煚女,早卒。 |
徐夫人 | 徐琨女,撫養孫登,因性格嫉妒被廢黜。 | ||
皇后 | 潘皇后 | 名淑,生孫亮。 | |
嬪妃 | 步夫人 | 名練師,生孫魯班、孫魯育,追贈皇后。 | |
王夫人 | 王盧九女,生孫和,追諡大懿皇后。 | ||
王夫人 | 生孫休,追諡敬懷皇后。 | ||
袁夫人 | 袁術女。 | ||
趙夫人 | 趙達妹,記載於《拾遺記》。 | ||
謝姬 | 生孫霸。 | ||
仲姬 | 生孫奮。 | ||
子輩 | 長子 | 孫登 | 字子高,諡號宣太子。 |
次子 | 孫慮 | 字子智,官至鎮軍大將軍,封建昌侯。 | |
三子 | 孫和 | 字子孝,曾為太子,後被廢為南陽王。孫亮在位時被賜死。追諡文皇帝。 | |
四子 | 孫霸 | 字子威,封魯王。後被孫權賜死。 | |
五子 | 孫奮 | 字子揚(一作子陽),歷封齊王、章安侯,孫皓在位時被殺。 | |
六子 | 孫休 | 字子烈,吳國第三位皇帝,諡號景皇帝、 | |
七子 | 孫亮 | 字子明,吳國第二位皇帝,後被廢為會稽王、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說被毒殺)。 | |
長女 | 孫魯班 | 字大虎,前嫁周循,後嫁全琮,又稱全公主。 | |
次女 | 劉公主 | 嫁劉纂,早逝。 | |
女兒 | 孫魯育 | 字小虎,前嫁朱據,後嫁劉纂,又稱朱公主。 | |
滕公主 | 一說為養女,生父孫奐,嫁滕胤。[82] | ||
養子 | 凌烈 | 淩統之子,封亭侯。[83] | |
凌封 | 淩統次子。 | ||
注:孫權女兒可考者四位。 |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1]
[66]
)
孫權陵墓遺址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與步皇后、潘皇后合葬。[1]
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84]
20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85-86]
孫權藝術形象
孫權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孫權以“紫髯碧眼”形象而聞名,故又稱作“碧眼兒”。羅貫中稱讚其“堂堂一表”,諸葛亮讚歎“相貌非凡”,[87-88]
旁人尊孫權為“吳侯”。孫權十九歲時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招攬了大量賢才。諸葛亮出使吳,智激孫權,最終孫權同意了在赤壁與曹操作戰。孫權又是大孝之人,奉母親遺命盡心侍奉吳國太,妹妹孫仁卻因此真嫁給了劉備“賠了夫人又折兵”。後來孫權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但卻不知道殺死關羽的後果結果引發劉備大怒、後來孫權派陸遜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總體來說描繪不多,形象較為單薄。
孫權戲劇形象
出現在《龍鳳呈祥》、《白帝城》、《走麥城》等京劇中。京劇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孫權和曹操等與劉備敵對的勢力都勾白臉。孫權在京劇行當裡屬於“淨行”,“淨行”面部施重彩,圖案複雜,故稱“花臉”。孫權臉譜譜式為水白整臉,用水白臉作為主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
孫權影視形象
年代 | 影視型別 | 劇名 | 飾演者 |
---|---|---|---|
1976 | 電視劇 | 《三國春秋》 | 胡楓 |
1983 | 電影 | 《神通術與小霸王》 | 鄧偉豪 |
1985 | 電視劇 | 《諸葛亮》 | 徐正運 |
1985 | 電視劇 | 《諸葛亮》 | 吳仕德 |
1990 | 歌仔戲 | 《孔明三氣周瑜》 | 唐美雲 |
1993 | 電影 | 《神通》 | 馬景 |
1994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惲漿錚
|
吳曉東 | |||
1994 | 電視劇 | 《東方小故事之添字得驢》 | 高原 |
1995
| 電視劇 |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 李興文
|
1996 | 電影 | 《諸葛孔明》 | 彭志義 |
1999 | 電影 | 《一代梟雄曹操》 | 彭志義 |
2001 | 電視劇 | 《武聖關公》 | 李東橋 |
2009
| 電影 | 《赤壁》
| 張震
|
2010
| 電視劇 | 《三國》
| 鄭偉
|
張博 | |||
2011
| 電視劇 | 《回到三國》
| 敖嘉年
|
2011
| 電視劇 | 《廉石傳奇》
| 羅嘉良
|
2015 | 電視劇 | 《武神趙子龍》 | 賀剛 |
2017 | 電視劇 | 《軍師聯盟》 | 丁海峰 |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2. 《書估》 .歷代書法理論[引用日期2015-08-13]
- 3. 盤點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十三位帝王 .鳳凰資訊.2012-03-14[引用日期2013-11-11]
- 4. 孫權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5. 《江表傳》:堅為下邳丞時,權生,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
- 6. 《建康實錄》:後堅薨,夫人家於舒,撫育孤幼,嚴於母訓。
- 7.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是時吳景已在丹楊,而策為術攻廬江,於是劉繇恐為袁、孫所並,遂構嫌隙。而策家門盡在州下,治乃使人於曲阿迎太妃及權兄弟,所以供奉輔護,甚有恩紀。
- 8. 《三國志》:劉繇既走,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
- 9.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
- 10.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權年十五,治舉為孝廉。
- 11.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是時天下分裂,擅命者眾。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一旦傾隕,士民狼狽,頗有同異。及昭輔權,綏撫百姓,諸侯賓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
- 12. 吳大帝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5-12]
- 13.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明年使於譙,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震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 14.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1)——三國圖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
- 15. 三國連環畫 .三國線上[引用日期2013-11-15]
- 16. 孫權題跋頭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 17. 萬國鼎(編).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89頁
- 18. 孫權頭像取自清代修浙江餘姚孫氏宗譜。
- 19. 陳連慶.《孫吳的屯田制》.遼寧省瀋陽市:遼寧省社會科學院,1982-06
- 20. 《隋書‧經籍志》:扶南異物志一卷朱應撰
- 21.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九》:康泰《吳時外國傳》曰:加營國王好馬,月支賈人常以舶載馬到加營國。國王悉為售之。若於路失羈靽,但將頭皮示王,王亦售其半價。
- 22. 《水經注疏·卷一》:會貞按:《書鈔》一百四十六引《吳時外國傳》,天竺國有新陶水,水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精。與《廣志》合。而《梁書·海南諸國傳》雲,恆水甘美,下有真鹽,色白如水精。以新陶水文混入恆水。非也。《御覽》五十九引《南州異物志》,恆水一號新陶水,水特甘香,下有真鹽
- 23.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二年春三月,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得男女。
- 24. 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2-1:第三章: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
- 25. 孫權題跋像取自清《影象三國志》。
- 26.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1]
- 27.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吳雖在遠,水道通利,舉帆便至,無所隔限。
- 28. 《南齊書·東夷高句麗傳》:乘舶泛海,使驛常通
- 29. 《魏志·公孫度傳》:比年已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
- 30. 《晉書·孫楚傳》:昔公孫氏承藉父兄,世居東裔……不供職貢,內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海,交酬貨賄,葛越佈於朔土,貂馬延於吳會
- 31. 《太平御覽》卷955:先是,遼川無桑,及(慕容)廆通於晉,求種江南,平州之桑,悉由吳來
- 32. 宋·曾極·《吳大帝陵》
- 33. 南宋·劉克莊·《吳大帝廟》
- 34.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35.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36. 《三國志·吳書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37. 《三國志·魏書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38. 《檄吳將校部曲文》
- 39.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28]
- 40. 《三國志·魏書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41. 《三國志·吳書·虞陸張駱陸吾粲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42. 《三國志·吳書·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7-7]
- 43. 像取自南薰殿舊藏《聖君賢臣全身像冊》。
- 44. 藝文類聚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8]
- 45.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46. 全唐文 .閱讀網[引用日期2013-03-8]
- 47. 《歷代名賢確論·卷五十七》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26]
- 48. 《江城子·密州出獵》
- 49. 《欒城後集·孫仲謀》
- 50. 何博士備論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10]
- 51.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52. 呂祖謙·《吳論》
- 53. 晁補之·《雞肋集》
- 54. 2_《蕭氏續後漢書》2_別史_史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11-14]
- 55. 《習學記言·讀吳志》
- 56. 《明太祖寶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6-20]
- 57. 《文簡集·卷三十八》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9-27]
- 58. 《宋論·卷一·太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16]
- 59.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60. 《越縵堂讀書筆記》
- 61. 入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20]
- 62. 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20]
- 63. 《毛澤東讀古書實錄》
- 64. 《書史會要》:大帝孫氏諱權字仲謀堅之子善行草隸
- 65. 《書小史》:吳大帝姓孫諱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性度巨集朗,仁而多智。善行草書,南齊王僧虔嘗得大帝及景帝、歸命侯法書,上之齊高帝。
- 66. 《三國志·吳書·妃嬪傳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1]
- 67. 《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州》:好去張公子,通家別恨添。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 御史新驄馬,參軍舊紫髯。皇華吾善處,於汝定無嫌。
- 68. 《隋堤柳》:紫髯郎將護錦纜, 青娥御史直迷樓。
- 69. 《容齋隨筆》:固多出於一時雜史,然獨《吳書》稱孫權為至尊,方在漢建安為將軍時,已如此,至於諸葛亮、周瑜,見之於文字間亦皆然。
- 70.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 71.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昭變色而前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權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
- 72. 《三國志 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初策使範典主財計,權時年少,私從有求,範必關白,不敢專許,當時以此見望。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簿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悅之,及後統事,以範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 73. 《吳書》:鄭泉字文淵,陳郡人。博學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閒居每曰:“願得美酒滿五百斛船,以四時甘脆置兩頭,反覆沒飲之,憊即住而啖餚膳。酒有斗升減,隨即益之,不亦快乎!”權以為郎中。嘗與之言:“卿好於眾中面諫,或失禮敬,寧畏龍鱗乎?”對曰:“臣聞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無諱,實恃洪恩,不畏龍鱗。”後侍宴,權乃怖之,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泉臨出屢顧,權呼還,笑曰:“卿言不畏龍鱗,何以臨出而顧乎?”對曰:“實侍恩覆,知無死憂,至當出閤,感惟威靈,不能不顧耳。”
- 74. 《吳錄》:桓奉觴曰:“臣當遠去,願一捋陛下須,無所復恨。”權馮幾前席,桓進前捋須曰:“臣今日真可謂捋虎鬚也。”權大笑。
- 75. 《江表傳》:權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濬獨稱疾不見。權遣人以床就家輿致之,濬伏面著床蓆不起,涕泣交橫,哀咽不能自勝。權慰勞與語,呼其字曰:“承明,昔觀丁父,鄀俘也,武王以為軍帥;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此二人,卿荊國之先賢也,初雖見囚,後皆擢用,為楚名臣。卿獨不然,未肯降意,將以孤異古人之量邪?”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一以諮之。
- 76. 晉·崔豹《古今注》:三國吳大帝孫權有六柄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 77. 《古今刀劍錄》: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採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大吳,小篆書。
- 78. 南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79. 《三國志》注引《吳歷》: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 80. 《三國志》注引《魏略》: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 81. 《資治通鑑》: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 82. 《三國志集解》:又《滕胤傳》:弱冠尚公主,注引《吳書》雲,權以胤故,增重公主之賜,則亦當為權女也。
- 83.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二子烈、封,年各數歲,權內養於宮,愛待與諸子同,賓客進見,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歲,令葛光教之讀書,十日一令乘馬,追錄統功,封烈亭侯,還其故兵。後烈有罪免,封復襲爵領兵。
- 84. 今年打算再對孫權墓做“B超”(圖) .網易.2011-02-21[引用日期2013-11-11]
- 85. 三國英豪墓安在?孫權墓準確位置仍是謎 .中國新聞網.2009-12-31[引用日期2013-11-11]
- 86. 羅嘉良趙文瑄 《廉石傳奇》鬥演技 .生活新報網[引用日期2013-11-15]
- 87.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一範文網[引用日期2017-01-20]
- 88. 孫權故事-眼紫髯,黃龍下凡 .吉林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心.2009-05-05[引用日期2013-11-11]
詞條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