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
編輯 鎖定
宣告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百科地理組一起交流。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蓮花山南麓,東臨惠來縣,西連惠東縣,北接梅州市和紫金縣,南瀕南海,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2個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國沿海開放第一類口岸。轄區內地形內陸以山地、丘陵為主,沿海多平原、丘陵。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中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
汕尾市管轄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城區,還有兩個汕尾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廣東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華僑管理區)[1]
和一個廣東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深汕特別合作區[2]
。居民主要為漢族,還有疍族、畲族等23個民族。汕尾籍僑胞主要旅居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地。
- 中文名稱
- 汕尾市(行政程式碼441500)
- 外文名稱
- Shanwei、 swabue
- 別 名
- 海陸豐
- 行政區類別
- 地級市
- 所屬地區
- 中國廣東省
- 下轄地區
- 1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2個縣
- 政府駐地
- 城區
- 電話區號
- 0660
- 郵政區碼
- 516600
- 地理位置
- 廣東省東南部,蓮花山南麓
- 面 積
- 5271平方千米
- 人 口
- 340.61萬人(2009年)
- 方 言
- 福佬話、客家語-海陸腔、白話(粵語)、佔米話、軍話等[3]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鳳山祖廟/蓮花山/玄武山/紅海灣/紅宮紅場/觀音嶺等
- 機 場
- 汕尾鮜門通用航空機場
- 火車站
- 汕尾站、陸豐站、鮜門站
- 車牌程式碼
- 粵N
- 歷史名人
- 彭湃、馬思聰、陳炯明、謝非等
汕尾歷史沿革

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汕尾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海陸豐地區(汕尾市)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
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範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 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南越平定後,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了兩個縣揭陽縣(今潮汕梅榕一帶)、中宿縣(今清遠一帶)。在漢代,海陸豐地區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咸和六年(331)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潮陽縣、綏安縣(今福建省雲霄縣)、海寧縣等四縣。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樑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遂被唐朝政府封為循州總管,循州總管府初轄循、潮、韶三州;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安陸縣,復併入海豐縣,仍隸屬循州;循州總管府裁撤,併入廣州總管府。 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改為禎州,汕尾隨屬禎州。宋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南東路禎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博羅、河源、歸善(今惠東)四縣均屬廣南東路惠州。海豐縣轄興賢、金錫、楊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龍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民國初年,隸屬廣東省潮循,民國19年(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4行政督察區。

海豐紅宮紅場-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0張)
1992年底,在市城區田乾鎮、遮浪鎮設立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現轄田乾、遮浪、東洲三個街道[4]
)。1995年,在陸豐所轄的華僑農場設立華僑管理區(以上兩區行政區劃仍屬市城區和陸豐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5]
。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範圍包括海豐縣鵝埠、小漠、鮜門、赤石4鎮,總面積463平方公里,合作期限初定30年[6]
。
汕尾

汕尾行政區劃
行政區 | 派出機構 | 陸地面積 | 總人口 | 郵政編碼 | 鎮 | 街道 | 政府駐地 |
---|---|---|---|---|---|---|---|
城區
| / | 421平方公里
| 46萬
| 516600
| 3個 | 4個 | 香城路
|
廣東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 | 110平方公里 | 8萬[7] | 516622 | 0個 | 3個 | 田乾街道 | |
陸豐市
| / | 1687.7平方公里[8]
| 167.08萬[8]
| 516500
| 20個 | 0個 | 東海鎮
|
汕尾市華僑管理區 | 32平方公里 | 1.86萬[9] | 516532 | 0個 | 3個 | 尖沙辦事處 | |
海豐縣
| / | 1750平方公里[10]
| 102萬
| 516400
| 12個 | 0個 | 海城鎮
|
深汕特別合作區 | 468.3平方公里 | 7.1萬[2] | 516473 | 4個 | 0個 | 鵝埠鎮 | |
陸河縣
| / | 1005平方公里[11]
| 34.6萬[11]
| 516700
| 8個 | 0個 | 河田鎮
|
汕尾自然地理
汕尾位置境域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在北緯20°27′~23°28′和東經114°54′~116°13′之間。東同揭陽市惠來縣交界;西與惠州市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紫金縣;南瀕南海,與香港隔海相望。陸域界線南北最寬處90km,東西最寬處132km,總面積5271km2,(不含東沙群島1.8km2)佔全省總面積2.93%。大陸岸線長302km,佔全省岸線索長度9%;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0個 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市沿海200m等深線內屬全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 2.3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海洋國土的14%[12]
。
汕尾地質地貌

汕尾地質年代最早是三疊繫上統,繼而侏羅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有花崗岩、砂頁岩及第四系列化沖積砂礫層出不窮等組成。經過大自然和人類活動的作用,構成複雜的土壤型別。土壤型別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黃壤、紅壤、赤紅壤、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10多種土類,40多個土屬,70多個土種[12]
。
由於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響,造成了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兼有的複雜地形地貌。全區位於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m,位於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臺地;南部沿海多為臺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在,約佔總面積的43.7%[12]
。
汕尾河流
汕尾境內主要河流有螺河、黃江河、烏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總長252公里,流域面積3613.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9.2%。汕尾境內河水流量大,汛期長,平均徑流深1495毫米左右,全市年均產水量達78億立方米[12]
。
汕尾氣候
汕尾市地處祖國大陸東南部沿海,北迴歸線以南,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秋冬春旱,常有發生,夏澇風災,危害較重[12]
。

汕尾市區(7張)
汕尾市氣候溫暖,多年年平均氣溫為22℃左右,年平均最高氣溫26℃左右,年平均最低氣溫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長期約260天左右。境內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2500毫米,最多年的年雨量可達3728毫米。雨熱同季是汕尾市氣候特點之一,雨季始於3月下旬到4月上旬,終於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熱量最多的季節,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節,佔全年總降雨量85%左右。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48%,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120千卡/平方釐米以上,光合潛力每1畝約7400公斤[12]
。
汕尾自然資源
- 土地

汕尾城市風光(41張)
- 礦產
至2009年,初步探明全市有礦產資源6類17種,即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土稀有金屬、燃料、黑色金屬、金屬。主要的礦產有錫、花崗岩、海河砂、硫鐵礦、玻璃砂、礦泉水、地下熱水。其中,儲量較大的錫礦主要分佈在海豐縣的長埔、吉水門、銀瓶山,陸豐市的博美等地;境內各地都有花崗岩;硫鐵礦主要分佈在海陸豐交界的官田;玻璃砂主要分佈在市城區、紅海灣的遮浪和陸豐沿海一帶;陸豐市的大安及海豐大湖有豐富的高嶺土;陸豐市有儲量豐富的鈦鐵和獨居石及鋯英。此外,全市還有優質的地熱水、礦泉水和數量相當可觀的鎢、銅、鉛、鋅、金屬鈹、水晶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13]
。
- 水產
至2009年,汕尾市主要的海洋經濟水產品種有14類,107科,1
73種,其中年產量超過2000噸的有20多種。上述水產品種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中上層魚類,集中在遼闊的中深海漁場,尚有開發餘地[13]
。龍蝦、膏蟹、鮑魚、魷魚等名貴水產種類繁多,漁業產值居全省之首。境內魚、蝦、蟹、貝、藻類齊全,漁業生產已有數百年曆史。 一般具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200多種。大量生產的有藍圓鯵(巴浪魚)、海鯰(赤魚)、竹夾魚、鯰魚、大眼鯛(紅目鰱)、大甲參、石斑等。甲殼類有墨吉對蝦、近緣新對蝦等。貝殼有近江牡蠣(蠔)、翡翠貽貝、藍蚣等。藻類有廣東紫菜、鵝掌茶等。

遮浪奇觀--紅海灣南澳半島(15張)
汕尾人口
人口資料
2009年,汕尾市戶籍人口總戶數72.05萬戶,比上年減少2.19萬戶,總人口340.61萬人,比上年增加4.62萬人。其中,女性人口163.29萬人,增加2.04萬人;男性人口177.33萬人,增加2.59萬人。全市人口密度為637人/平方公里[3]
。
民族構成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屬於3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數的99.91%,其他34個少數民族人口7000多人,約佔總人口的0.09%。除海豐縣鵝埠鎮上北紅羅村有200人屬聚居外,其餘7000多人屬於散居人口,主要分佈在重點城鎮和部分經濟比較富裕的農村。在各少數民族中超過100人的有壯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瑤族、苗族,壯族,其中人口最多達1482人。這些人口大部分從外省因工作調動或婚嫁遷入汕尾市、省內遷入者也不少[3]
。
華僑華人,港澳臺僑胞
汕尾是僑鄉,汕尾籍僑胞主要旅居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祖籍海陸豐的客家人成為臺灣客家人第二大群體,被稱為“海陸客”。
汕尾的通用譯名包括:Shanmei、Hoifun(海豐)、Lukfung(陸豐)等三個單詞。如果按汕尾原鄉的主流語言閩南語來拼,汕尾海陸豐的地名會被拼成:Soaboi、Haihong、Liokhong,但是這些純粹是假設性拼寫,並沒有被真正使用。這是因為大量旅居香港的汕尾籍華僑,影響了其它各國的汕尾籍華僑。海外的汕尾籍華僑,常常加入惠州十屬會館,包括海豐、陸豐、歸善、紫金、龍川、連平、河源、博羅、新豐、龍門等十個縣。旅港的汕尾籍,則歸為潮州鶴佬人(Chiuchow Hoklo Clan)。
汕尾政治
汕尾五套班子
職務 | 姓名 |
---|---|
書記 | 石奇珠 |
副書記 | 楊緒鬆、陳少榮 |
常委 | 蘇茂榮、李慶新、曹小華、鄔鬱敏、鄒廣、餘錫群、曾曉佳 |
參考資料[14]
|
職務 | 姓名 |
---|---|
主任 | 石奇珠 |
常務副主任 | 楊揚 |
副主任 | 吳友深、黃巨集偉、李漢流、彭永新、李惠文 |
祕書長 | 謝平和 |
參考資料[15]
|
職務 | 姓名 |
---|---|
市長 | 楊緒鬆 |
常務副市長 | 鄒廣 |
副市長 | 餘紅、李世華、蔡少華、林軍、林少文 |
參考資料[16]
|
職務 | 姓名 |
---|---|
主席 | 鄭佳 |
副主席 | 李賢謀、李秉記、劉小靜、呂珠龍、馬智華、何平、邱晉雄 |
祕書長 | 林來平 |
參考資料[17]
|
職務 | 姓名 |
---|---|
書記 | 曹小華 |
副書記 | 莊偉、彭永新、陳波 |
參考資料[18]
|
汕尾政府機構
汕尾市港務管理局 | 汕尾市環境保護局 | 汕尾市人民防空辦公室 | 汕尾市人民政府駐廣州(港澳、深圳)辦事處 |
汕尾市糧食局 | 汕尾市應急管理辦公室 | 汕尾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 汕尾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汕尾市園林局 | 汕尾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汕尾市外僑事務局 | 汕尾市統計局 |
汕尾市體育局 | 汕尾市司法局 | 汕尾市水務局 | 汕尾市農業局 |
汕尾市審計局 | 汕尾市科技局 | 汕尾市城鄉規劃局 | 汕尾市城市綜合管理和行政執法局 |
汕尾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 汕尾市海洋與漁業局 | 汕尾市發展和改革局 | 汕尾市機構編委辦公室 |
汕尾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 汕尾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 汕尾市旅遊局 | 汕尾市教育局 |
汕尾市經濟和資訊化局 | 汕尾市公安局 | 汕尾司法局 | 汕尾市海防與打擊走私辦公室 |
汕尾市扶貧辦 | 汕尾市畜牧獸醫局 | ||
參考資料 |
汕尾交通
汕尾海港

中國六大特等漁港之一(16張)
鮜門港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深汕區的鮜門中心區,分為三大版塊(鮜門海鮮購物碼頭、鮜門綜合市場、鮜門飯館)
汕尾高速公路
國家高速公路G15瀋海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貫穿市域東西。
汕尾海濱大道

汕尾鐵路
廈深鐵路汕尾段共設有陸豐站,汕尾站,鮜門站。這是汕尾歷史上首條鐵路。
汕尾經濟
汕尾概況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7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8.26億元,增長3.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6%;第二產業增加值315.69億元,增長18.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5.9%;第三產業增加值247.80億元,增長6.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9.5%。三次產業結構為16.1:47.0:36.9。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560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3643美元),增長11.7%。[20]
汕尾第一產業
汕尾市位於粵東沿海,水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內陸江河縱橫,
塘庫密集,各類天然水域面積1.39萬公頃,其中可供淡水養殖面積1.30萬頃。有碣石、紅海兩大海灣,海岸線長達302公里,大小島嶼92個,島岸線長45公里,面積2.92平方公里,大陸架內海域面積2.39平方公里,是海捕漁船的主要作業場所。10米深等深線內淺海、灘塗6.96萬公頃,其中可供海水養殖面積3.30萬公頃,已開發利用的有2.11萬公頃。主要的海洋經濟水產品種有20種。海洋漁業是汕尾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產業,全市擁有10個港 口,其中汕尾、甲子港是國家外貿口岸和國家一級漁港,碣石、馬宮港是國家二級漁港。汕尾市海、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水產養殖的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已初具雛型,形成了20個海水養殖基地和18個淡水養殖基地,基地面積2.3萬公頃[21]
。

深汕特別合作區(9張)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麥、玉米等;
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蓮藕、茨菇等;
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香蕉、柑、桔等29科 42種。香爐桔是汕尾市特有的優良無病苗木材料。
土特產品
- 汕尾市區:海魚、海鹽、龍蝦、膏蟹、鮑魚、魚鉤、大白蝦,槍魚、大魷魚、大白帶魚,各種石斑魚、每年的各種貝殼產值達5億元。
- 陸豐市:海魚
- 海豐縣:海魚、海鹽
- 陸河縣:柿餅、青梅、黃欖
汕尾第二產業
汕尾建市以後,以“三資”、“三來一補”企業、鄉鎮企業為突破口的工業建設全面拉開。從此,汕尾的工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穩定發展的時期。形成了以電子、家電、服裝、食品、飲料、製鞋、化工、工藝等多種行業的工業體系。1998年,全市工業產值103億元,比1987年增長16.8倍[21]
。
汕尾第三產業
汕尾高新行業主要為IT行業,其中“雲端計算”以及“汕尾招聘網”作
汕尾陸豐市碣石鎮玄武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為汕尾IT業兩個分領域的佼佼者正在蓬勃發展中。

“雲端計算”
2010年6月19號,汕尾一夜間成了IT資本巨頭中關村的親家,率先在中國、乃至全球新興產業版圖上崛起。
2010年7月以後,投資50億元的中關村(汕尾)科技園專案正式落戶[21]
。
2011年12月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汕雲端計算資料中心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舉行奠基儀式[22]
。
汕尾文化藝術

戲劇: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民間文化: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23]
* 5專案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舞:汕尾漁歌、海豐麒麟舞、錢鼓舞、陸豐皮影戲、河田高景、陸豐甲子英歌舞[23]
*9專案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汕尾語言
汕尾市約260萬人使用海豐話(俗稱福佬話、學佬話、鶴佬話),主要分佈於城區、海豐和陸豐大部分地區。根據其口音特點,可分為8個聲調片和7個聲調片兩大片,分別以海城話和東海話,陸豐東部三甲(主要是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小部分)地區通用相近閩南話。
客家話主要分佈在陸河縣、海豐縣東北部和西北部、陸豐市北部,使用人口約55萬人。
白話集中於汕尾港和馬宮港,使用人口多數為深水漁民,約2萬人;在汕尾、海城、東海等地,因與港穗商貿往來頻繁,會說白話的佔相當比例。
佔米話是一種兼有白話、客家話、閩南話特點又自成體系的混合型方言,分佈於海豐縣西南部,使用人口約3萬。
軍話是一種含有官話成份但深受客家話、閩南話影響的混合型方言,有陸豐西南鎮青塘村、大安鎮坎石潭村和海豐平東鎮龍吟塘村三個方言島,使用人口約1萬。
北方方言主要集中於城區,使用人口約2萬,多數於汕尾建市後遷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汕尾市居民中有八成左右會說普通話。
除使用漢語外,聚居在海豐縣鵝埠鎮上北村委會紅羅村的少數民族畲族,人口約200人,使用其民族語言——畲語[3]
。
汕尾飲食習俗
海陸豐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
汕尾城市公園
兩家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華,聲名大振,成為聞名中外的菜系。菜式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調技藝以燜、燉、燒、炸、蒸、炒、泡等法擅長。以烹製海鮮、湯類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鮮,鬱而不膩。愛用魚露、沙茶醬、梅糕醬、紅醋等調味品。風味名菜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

汕尾市傳統小吃品種眾多且家喻戶曉、遠近聞名,比如小米、牛肉餅、菜粿(菜包粿)、韭菜餃、冬節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鹹茶、扁食等等。[24]
汕尾名勝古蹟
汕尾旅遊風景區有碣
汕尾市區海濱大道景觀及市中心慈雲山公園
石玄武山旅遊區(國家AAAA級景區)、鳳山媽祖旅遊區、蓮花山旅遊風景區、遮浪海濱旅遊區、甲子待渡山、鮜門旅遊國際度假鎮等。

紅場星火
| 海陸豐是中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海豐紅宮紅場舊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宮原為“學宮”,1927年在此召開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中國第一個工農紅色政權——海豐蘇維埃政府。舊址有海豐農民運動陳列室,彭湃銅像,紅二、四師會師紀念亭,大成殿和五代祠,鐫刻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的“碑廊”等。“彭湃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征時周恩來和革命軍蘇聯顧問鮑羅廷及加倫將軍都曾在此住宿和工作。
|
玄武靈聲
| 玄武山位於陸豐碣石鎮北郊。元山寺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改建於明洪武27年(1577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宗教開放場所。寺內殿堂廡廊,僧舍廳室,共99健。殿內有清代林則徐題獻的《水德靈長》和劉永福鎮碣時題獻的《靈聲滿道》題匾,該二面匾額被國家列為中華名匾。並有同治皇帝及提督、總兵等題匾共40多面。且藏有宋、明、清各代文物1000多件。
|
有鳳來儀
| 鳳山,是汕尾地方的著名旅遊區,位於市區東南面。這是廣東通高第一的藝術石雕像。媽祖文化廣場,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為世界第一的專業廣場。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聖誕,九月九日的媽祖昇天紀念日,舉行廟會,可以看到三個“國家稀有劇種”(白字戲,西秦戲,正字戲)的精湛表演;可以聽到極具海韻特色的漁歌演唱。以及多種唐音宋韻的歌舞串演。
|
遮浪奇觀
| 紅海灣遮浪南澳半島素稱“粵東麒麟角”,她瀕臨南海,礁岩多姿多彩,“山、海、沙、石”兼備,“湖、島、灣、嶼”迥異,海水由於地形及海水流向的特殊性,半島東西兩邊的海面景象迥然不同。是國家級天然浴場,數次被作為國際和國內帆板賽比賽場。
|
金廂銀灘
| 位於陸豐市區20公里的金廂鎮省級風景名勝區——金廂灘濱海旅遊區。該景區是一處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濱海風光於一體的旅遊觀光遊覽區,有呈S型長約8公里、寬60米的海沙灘,灘上沙質以石英沙為主,粵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海泳浴場。
|
蓮峰疊翠
| 位於海豐縣北部7公里處,主峰海拔1337.3米,為粵東沿海第一高峰,狀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山,是廣東省的四大名山之一。明清時期,有高僧在此建立雞鳴寺、雲蓮寺、金竹寺等7座古剎,宗教文化發達,被譽為“蓮花佛國”。1995年3月,經省林業廳批准,建立“廣東蓮花山森林公園”。
|
一飯千秋
| 位於海豐縣城北郊五坡嶺上,佔地960平方米。亭為六柱八角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覆蓋著一座廡殿頂古石亭,上刻“方飯亭”三字,內豎立石碑刻有文天祥半身畫像,此亭始建於明代正德十年(1515),為紀念南宋文天祥抗元在五坡嶺不幸被捕而建,1957年5月被縣政府頒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南萬椎濤
| 陸河綠色走廊南萬紅椎林生態公園,位於中國最大的紅椎林母林採種基地——南萬紅椎林自然保護區內。這裡有存活距今一億六千萬年被譽為“植物活化石”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恐龍的食物——桫欏群;有滿山百年紅椎樹林;有350多年樹齡的“紅椎王”等。
|
汕尾著名人物
汕尾近代名人
楊其珊(1871-1933)陸豐縣人。廣東省農會執行委員、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陳炯明(1878-1933)海豐人。 粵軍之父,聯省自治提倡者。
彭湃(1896-1929)海豐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運動大王。黨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
黃鼎臣(1901~1995)海豐縣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25]
革命烈士彭湃——中國農民運動大王

張威(1902-1928)陸豐東海鎮人。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
鍾敬文(1903~2002) 海豐人。國學大師,詩人,散文家,教育家。有“中國民俗學之父”之稱。
馬思聰(1912~1987)海豐縣人。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是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
謝非(1932-1999)陸河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呂以輦(1936-1995)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數學巨星之一”。[26]
汕尾當代名人
彭雲鵬(1944一 )祖籍陸河縣,生於印度尼西亞,被印尼經濟界公認為新一代“林業大王”和“膠合板大王”。
彭士祿,海豐人,核動力專家,彭湃之子。
鄭建源,陸河人,中國400富人榜第6名
徐克,海豐人,著名導演
黎耀祥,海豐人,香港著名演員。
鐘聲堅,祖籍陸豐,仁恆置地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
許裕長,陸豐甲子鎮人,1953年出生在,廣東南方恆裕集團董事長。
彭禹賢,1943年出生於陸豐,第九屆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歐金谷,1944年出生於陸豐縣河口鎮(今陸河縣),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軍銜,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陳建華,1956年3月生,陸豐人,廣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龔俊龍,陸豐市甲子人,1959年10月生。香港金龍財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盧紹傑,陸豐市甲子鎮人,飛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汕尾市第五屆政協委員;深圳潮商會副會長;
林國芳,陸豐人,深圳市富安娜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家紡行業協會副會長等。
林如光,陸豐人,他一手創辦的嘉豐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製造廠商之一,被譽為東南亞“玻璃大王”。
向華強(1948-),籍貫陸豐,黑社會背景,香港電影出品人、監製、演員,中國星集團主席。
溫源寧(1899-1984)陸豐人。英文月刊《天下》原主編。1946年起任國民政府駐希臘大使。文學批評家錢鍾書的老師
黃毓民(1951-)陸豐人,香港立法會議員,時事政治評論員、香港泛民主派政黨、社會民主連線創黨主席。
莊心妍(1992-)陸豐人,女歌手,致力音樂旗下藝人,首張EP《填密愛》,單曲《一萬個捨不得》。
彭遠揚(1985-)陸豐人,香港亞視歌手、主持人。
陳揚(1954-)陸豐人。廣州電臺、電視臺節目主持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134號火炬手。
莊佳傑 ,陸豐人,1993年出生於深圳。中國國青隊90後球員
楊一虎,出生於陸豐縣,中國國青隊90後球員,司職前鋒。2012年加盟貴州人和。
鄭振濤(1962-)陸豐人,中共韶關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汕尾城市榮譽
中國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
中國第一個工農政權成立的地方

有鳳來儀(汕尾九景之一)(23張)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3]
2011中國魅力城市
我最喜愛的休閒城市
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
粵東旅遊黃金海岸
中國青梅之鄉
中國建築裝飾之鄉
中國水鳥之鄉
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建立地
中國首批全國文明漁港
東方夏威夷、東方莫斯科
中國四大漁場
中國四大貝雕產地
中國海鮮美食之都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行政區劃 .汕尾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6-29]
- 2. 概況 .深汕特別合作區[引用日期2016-06-29]
- 3. 人口·民族·語言 .汕尾黨政資訊網.2011-03-20 [引用日期2013-11-02]
- 4. 紅海灣概況 .紅海灣黨政資訊網.2012-09-29[引用日期2014-04-29]
- 5. 建置沿革 .汕尾市人民政府.2011-03-25 [引用日期2014-04-29]
- 6. 深圳人旅遊有了新“後花園” .深圳特區報[引用日期2014-12-21]
- 7. 紅海灣概況 .紅海灣黨政資訊網.2014-07-21[引用日期2016-06-29]
- 8. 陸豐概況 .陸豐市人民政府.2014-04-15[引用日期2016-06-29]
- 9. 【僑區概況】 .汕尾市華僑管理區.2016-02-02[引用日期2016-06-29]
- 10. 海豐縣行政區劃沿革概況 .海豐檔案資訊網.2012-10-18 [引用日期2016-06-29]
- 11. 陸河概括 .陸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6-29]
- 12. 自然地理 .汕尾市人民政府.2011-03-25 [引用日期2014-04-29]
- 13. 自 然 資 源 .汕尾地情網.2009-07-19[引用日期2014-04-29]
- 14. 汕尾新一屆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簡歷(圖) .南方網.2017-01-13 [引用日期2017-03-17]
- 15. 石奇珠當選汕尾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楊緒鬆當選市長 .南方網.2017-01-12[引用日期2017-03-17]
- 16. 市政府領導 .汕尾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引用日期2016-12-27]
- 17. 政協汕尾市第七屆委員會等一次會議勝利閉幕 .南方網.2017-01-12[引用日期2017-03-17]
- 18. 領導之窗 .汕尾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引用日期2016-12-27]
- 19. 政府工作報告 .汕尾市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3-06-16]
- 20. 2013年汕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汕尾黨政資訊網[引用日期2014-05-1]
- 21. 汕尾經濟 .汕尾旅遊網.2012-9-3 [引用日期2014-04-29]
- 22. 騰訊深汕雲端計算資料中心舉行奠基儀式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2-21]
- 23. 汕尾成“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廣東省人民政府.2008-02-27 [引用日期2014-04-29]
- 24. 海豐特色小吃三劍客之小米、牛肉餅、菜粿 .汕尾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2014-01-28[引用日期2014-02-3]
- 25. 汕尾名人系列之 黃鼎臣
- 26. 追記汕尾籍著名數學家呂以輦 .汕尾黨政.2011-08-06[引用日期2015-03-14]
詞條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