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
編輯 鎖定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佈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最大城市仰光遷至內比都(前稱彬馬那)。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 中文名稱
- 緬甸聯邦共和國[1]
- 英文名稱
- 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1]
- 簡 稱
- 緬甸
- 所屬洲
- 亞洲
- 首 都
- 內比都[1]
- 主要城市
- 仰光,勃生,曼德勒,密支那
- 國慶日
- 1948年1月4日
- 國 歌
- 《世界不滅》
- 國家程式碼
- MMR
- 官方語言
- 緬甸語[1]
- 貨 幣
- 緬元
- 時 區
- UTC+6:30
- 政治體制
- 總統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
- 總統:廷覺,副總統:吳敏瑞、亨利班提育[2]
- 人口數量
- 52,885,223(2016年)[3]
- 人口密度
- 81人/平方公里(2016年)[1]
- 主要民族
- 緬族
- 主要宗教
- 上座部佛教
- 國土面積
- 676578平方公里[1]
- 水域率
- 3%
- GDP總計
- 674.30億美元(2016年,國際匯率)[3]
- 人均GDP
- 1275美元(2016年,國際匯率)
- 國際電話區號
- +95
- 國際域名縮寫
- .mm
- 道路通行
- 靠右駕駛
- 國 樹
- 柚木
- 國 鳥
- 綠孔雀
- 最大城市
- 仰光
- 國家銀行
- 緬甸中央銀行
緬甸歷史
主詞條:緬甸歷史
緬甸史前時期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根據法文和英文考古資料,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公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u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緬甸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是由阿奴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至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上座部佛教為國教。阿諾耶塔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充套件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至1167年在位)掌政時,上座部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儲存至今。1287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Kublai Khan)率領元朝軍隊大肆入侵(元緬戰爭)而使得蒲甘王朝失去了獨立性,不久後滅亡。
緬甸勃固王朝
(1287年-1531年)
瓦里魯趁蒲甘王國的衰敗,稱霸下緬甸。1298年向中國稱臣。瓦里魯時期,緬甸出現了最古的法典——《瓦里魯法典》。後來瓦里魯被他的幾個外孫刺殺,眾大臣清除了這些叛亂者,瓦里魯的弟弟繼位。這一時期孟族向外征討清邁,獲得藍本村等地。國中政局不穩,土匪猖獗,甚至有王子被撣族移民刺殺的事情發生。
1353年,彬尼亞烏繼位,景邁入侵直通縣等地,經過3年苦戰終於擊退強敵。1362年修建了瑞德宮寶塔。一次頻耶宇狩獵,時其親屬竟發動叛亂,自立為王,彬尼亞烏欲聯景邁軍進攻,1369年他倚重的一個大臣病故,只好遷居勃固。彬尼亞烏晚年,宮廷政變頻仍,國內戰事不斷。
1385年,亞扎底律得到勃固人的擁戴,成為新王。初時緬人的壓力尚不大,亞扎底律派七百人征服了仙道衛。1390年,亞扎底律的統治達到頂點,不但打退北緬軍隊,亦成功鎮壓各方叛亂。但此後走向衰落。雖然1414年打敗阿瓦軍,但北方撣族、緬族大軍壓境,南方民族亦頻頻出擊。
緬甸阿瓦王朝
(1364年-1555年)
是一自1364年至1555年統治上緬甸地區的王國。阿瓦王朝繼承自敏塞王國,彬牙王國和實皆王朝,而這些王朝自13世紀晚期蒲甘王國滅亡時,已經開始了其對中部緬甸的統治。就如很多緬甸小國般,阿瓦王朝是由緬族同化的撣族王統治。
緬甸東籲王朝
(1531年~1752年)
東籲王朝在13世紀時蒲甘王朝被蒙古人滅亡之後興起。中心是緬甸中部的東籲,有許多緬人。興起時南方有孟族的白古王朝(庇固),北方則有撣族的阿瓦王朝,西方有阿拉幹王朝。東籲王朝起先與白古、阿瓦結盟,16世紀時滅此二國,統一緬甸,又征服暹羅的阿育陀耶王朝,但也勞民傷財。之後暹羅復國與東籲爭戰。東籲內部分裂混亂,雖在17世紀初再度統一併且放棄對外擴張,但之後國勢又衰弱,最後於1752年被白古的孟族所滅。
緬甸貢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國王(孟雲)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以及併吞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憂心緬甸的威脅。英國挑撥位於貢榜西邊的阿拉幹王朝動亂。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至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併成立英屬緬甸管理。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國王明敦曾試圖改革但失敗。1885年,法緬簽訂合作抗英的密約,使英國決心滅緬,英國發動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1886年,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將緬甸納為英屬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緬甸殖民時期
(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
1885年,英國發兵滅緬甸,1886年1月1日併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貢榜王朝滅亡。中國清朝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
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伊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為分開的行政區。
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
1937年,英國建立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自治。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英屬緬甸)。
1942年5月,二戰,日本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支援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
1942年,昂山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援下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傀儡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
1944年,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昂山開始支援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
1945年,全緬抗日勝利,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4]
緬甸獨立時期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緬甸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U Nu,德欽努)重新取得執政權。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簽訂《中緬邊界條約》。
緬甸軍政府時期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併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佈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奈溫執政後,對內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一度對主要工商企業實行國有化。奈溫一直強調緬甸奉行獨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結盟對外政策。主張同一切國家保持友好,但不為任何大國所左右,不參加大國集團,也反對把不結盟國家變成第三集團。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緬甸舊國旗

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援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鄧小平上臺以後,撤出全部在緬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緬甸的英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之後再次遭到軟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獲釋。
2005年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內比都。2008年,軍政府宣佈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
緬甸緬甸聯邦共和國
緬甸民主改革是指緬甸自從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執政以來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改革措施。重要措施有政府釋放被軟禁超過15年的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昂山素季並與她進行對話,大赦多名政治犯,建立國家人權委員會,頒
緬甸新總統吳廷覺
布賦予勞工有組建工會和罷工等權利的勞動法,放鬆出版審查等內容。這些改革被認為是緬甸自從2010年國會大選以來當局所承諾的使緬甸逐步邁向民主國家和重新融入國際社會的結果與象徵。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同意由緬甸主辦2014年的東盟峰會。11月中旬,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也被當局允許註冊為合法政黨,並參加了後來的議會補選。2011年12月初,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問緬甸,成為半世紀以來首位訪緬的美國高階官員。2013年底,緬甸政府釋放了所有被關押的政治犯。不過,聯邦政府也面臨著一些難題,例如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的矛盾衝突難以結束、民族和解和經濟建設等。

2016年3月15日, 緬甸聯邦議會進行總統選舉,昂山素季同窗好友、民盟資深黨員吳廷覺(Htin Kyaw)以高票當選為緬甸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非軍人民選總統,[5]
民盟欽族議員亨利班提育(Henry Van Hti Yu)和原仰光省省長吳敏瑞(Myint Swe)當選為副總統。[6]
3月30日,吳廷覺在聯邦議會宣誓就職,4月1日新政府正式履職,標誌著半個多世紀的緬甸軍政府統治結束。[7]
緬甸行政區劃
緬甸區劃
緬甸一共下轄7個省、7個邦和兩個中央直轄市。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地,7邦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
緬甸行政區劃

行政區 | 首府 | 面積(平方千米) |
---|---|---|
伊洛瓦底省 | 勃生 | 35 138 |
勃固省 | 勃固 | 39 404 |
馬圭省 | 馬圭 | 44 820 |
曼德勒省 | 曼德勒 | 37 024 |
實皆省 | 實皆 | 94 625 |
德林達依省 | 土瓦 | 43 343 |
仰光省 | 仰光 | 10 171 |
欽邦 | 哈卡 | 36 019 |
克欽邦 | 密支那 | 89 041 |
克耶邦 | 壘固 | 11 733 |
克倫邦 | 巴安 | 30 383 |
孟邦 | 毛淡棉 | 12 297 |
若開邦 | 實兌 | 36 778 |
撣邦 | 東枝 | 155 801 |
內比都市 | 內比都 | --- |
仰光市 | --- | --- |
緬甸首都
內比都(Nay Pyi Taw,曾用名彬馬那Pyinmana),緬甸首都,人口約115.8萬。[1]
內比都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命名為“內比都”。
緬甸地理環境
緬甸位置境域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8]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8]
。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迴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準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準。
緬甸地形

緬甸氣候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緬甸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9]
緬甸自然資源
緬甸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戰前,石油是緬甸最大的礦業,最高年產量約100萬噸。石油分佈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裡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1960後,又陸續在阿亞多、棉昂、卑謬、瑞卑達、曼、力班多等地發現石油。80年代末,緬甸實行開放政策,政府先後與韓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日本、英國的9家石油公司簽訂合同,分別在莫塔馬添麻煩在陸架、毛淡棉、若開谷地以及欽敦江一帶勘探石油及天然氣。[10]
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採區塊,其中內陸開採區塊53個,近海開採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緬甸的金、銀、銅、鉛、鋅、錫、鎢、錳等有色金屬分佈很廣,從克欽邦北部一起到德林達依南部的麻力溫才有分佈,其中:
金分佈於克欽邦馬科、夏都塞,實皆省班毛附近及撣邦孟密、葛魯一帶。
銀鉛共生礦分佈於克欽邦東南部和恩梅開江沿岸,撣邦波頓,曼德勒省勃力、皎棲,克倫邦高魯都、迪恰亞,德林達依省的土瓦等地。
錫鎢混合礦分佈於撣邦東枝,克耶邦莫契,克倫邦直通,毛淡棉及德林達依省的土瓦、墨吉一帶。
鋅和錳分佈於撣邦南部。
銻分佈於撣邦西北部、北部和東部、克耶邦、克倫邦一帶。
撣邦波頓(包得溫)是一個多種金屬礦區,有金、銀、赤銅、鉛、鋅和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該礦區有井下工人近3000名。戰時礦井遭到破壞,1951年才得以恢復。
克耶邦的莫契礦主要產錫鎢,其規模雖不如波頓,但鎢的產量居全國之首,戰前該礦生產了5500多噸錫和鎢,佔全國產量的一半,一半產於土瓦和墨吉。
金分佈於克欽邦馬科、夏都塞,實皆省班毛附近及撣邦孟密、葛魯一帶。
銀鉛共生礦分佈於克欽邦東南部和恩梅開江沿岸,撣邦波頓,曼德勒省勃力、皎棲,克倫邦高魯都、迪恰亞,德林達依省的土瓦等地。
錫鎢混合礦分佈於撣邦東枝,克耶邦莫契,克倫邦直通,毛淡棉及德林達依省的土瓦、墨吉一帶。
鋅和錳分佈於撣邦南部。
銻分佈於撣邦西北部、北部和東部、克耶邦、克倫邦一帶。
撣邦波頓(包得溫)是一個多種金屬礦區,有金、銀、赤銅、鉛、鋅和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該礦區有井下工人近3000名。戰時礦井遭到破壞,1951年才得以恢復。
克耶邦的莫契礦主要產錫鎢,其規模雖不如波頓,但鎢的產量居全國之首,戰前該礦生產了5500多噸錫和鎢,佔全國產量的一半,一半產於土瓦和墨吉。
鐵分佈於恩梅開江上游、撣邦西北部、曼德勒東部。1961年6月,緬甸石油和礦物勘探公司與德國柏蘭格育公司在東枝附近的彬柏地區經勘探發現了一座儲量為6300萬噸的鐵礦,該鐵礦含鐵量為53%。
煤緬甸煤的資源不太豐富,但在土瓦、英迪、瑞冒、撣邦南渡、葛魯、克欽邦一些地區、曼德勒以東地區、若開邦實兌以及德林達依的墨吉一帶,都有煤。1961年6月,在加里瓦發現了儲量為1.28億噸的煤礦。
緬甸是世界上著名寶石和玉石產地。寶石的主要產地為抹谷,盛產紅寶石、藍寶石。1989年,在撣邦南渡的丙弄村發現新的寶石產地,緬甸政府把丙弄周圍地區劃為國家專營的寶石產區。玉石礦分佈在克欽邦北部地區,主要產地有孟拱、甘拜地、弄肯、帕甘。鑽石主要產於孟密鎮區的景朵村附近地區。[11]
煤緬甸煤的資源不太豐富,但在土瓦、英迪、瑞冒、撣邦南渡、葛魯、克欽邦一些地區、曼德勒以東地區、若開邦實兌以及德林達依的墨吉一帶,都有煤。1961年6月,在加里瓦發現了儲量為1.28億噸的煤礦。
緬甸是世界上著名寶石和玉石產地。寶石的主要產地為抹谷,盛產紅寶石、藍寶石。1989年,在撣邦南渡的丙弄村發現新的寶石產地,緬甸政府把丙弄周圍地區劃為國家專營的寶石產區。玉石礦分佈在克欽邦北部地區,主要產地有孟拱、甘拜地、弄肯、帕甘。鑽石主要產於孟密鎮區的景朵村附近地區。[11]
緬甸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佈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鬱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佔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12]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佈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緬甸還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佈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緬甸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佈,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佈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為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為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寮國、泰國的邊境線。
緬甸利用水力發電潛力很大。據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勘測,緬甸蘊藏水力的裝機容量為1800萬千瓦。
緬甸海洋資源
緬甸海岸線漫長,內陸湖泊眾多,漁業資源豐富,因受資金、技術、捕撈、加工、養殖水平等條件限制,對外合作開發潛力大。緬甸海岸線長2832公里,專屬經濟區48.6萬平方公里,適宜捕撈海域22.5萬平方公里,平均年捕撈量105萬噸。
緬甸人口民族
緬甸有約5141.9萬(2014年人口普查)[1]
,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緬甸國家象徵
緬甸國旗
2010年10月21日,根據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21日頒佈的法令,緬甸正式啟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版緬甸國旗和國徽,國歌保持不變。緬甸的新國旗為黃綠紅三色,中有白色五角星。綠色代表和平、安寧、草木茂盛、青蔥翠綠的環境,黃色描繪出團結,紅色象徵勇敢與決心,
緬甸聯邦共和國國旗
白星反映出堅強聯邦永恆不墜的意義。[13]

緬甸國徽
現行緬甸國徽於2010年10月21日開始使用,
緬甸聯盟共和國國徽
由1974年版緬甸國徽的修改而來。

1974年版緬甸國徽中間為緬甸版圖置於一個十四齒的齒輪,齒數象徵緬甸的省和邦,外飾以稻穗;新國徽中間為緬甸版圖置於橄欖枝中間,兩頭聖獅為守護獸。兩者之間為花卉狀圖案,頂端為一象徵獨立的五角星。下方是綬帶。
因國家政制改變,與舊國徽相比,新國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刪去了共產主義國家在國徽上經常使用的齒輪、稻穗等圖案,改用橄欖枝環繞緬甸版圖。
緬甸國歌
《世界不滅》
中文歌詞:
直到這個世界毀滅,緬甸依然存活!
我們熱愛我們的土地,因為這是我們真正的遺產。
我們決意犧牲我們的生命保護我們的國家。
這是我們的國家,這是我們的土地,我們擁有她。
是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土地,我們將在團結中做好對我們的國家事業!
並且,這是我們對我們無價土地的義務。
緬甸政治
緬甸政體
緬甸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進行民主改革。根據2008年憲法,緬甸是一個總統制的聯邦制國家,將實行多黨民主制度。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
緬甸憲法
1947年 6月 , 即將獨立的緬甸各族人民代表召開制憲會議 , 討論制定未來緬甸聯邦的憲法 。 9月中旬 , 制憲會議完成憲法制定工作, 並於9月24日通過該憲法 ,即緬甸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947年《緬甸聯邦憲法》;[14]
1974年,緬甸制定了《緬甸社會主義聯邦憲法》。1988年軍政府接管政權後,宣佈廢除憲法,並於1993年起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新憲法。2008年5月,新憲法草案經全民公決通過,並於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緬甸議會
緬甸聯邦議會實行兩院制,由人民院和民族院組成。
緬甸司法
緬甸法院和檢察院共分4級。設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下設省邦、縣及鎮區3級法院和檢察院。最高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最高檢察院為國家最高檢察機關。
緬甸政黨
1988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國家政權,宣佈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民主制。1990年5月27日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有93個政黨參加競選,後大批政黨自行解散或被取締。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共有37個獲批准註冊的政黨參選,包括4個原合法政黨和33個新成立政黨。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對45個空缺席位進行了補選。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全國大選,共有91個政黨推舉的5728名候選人和310名獨立候選人蔘選。[15]
現有主要政黨:
(1)聯邦鞏固與發展黨(The 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簡稱鞏發黨,該黨由1993年成立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轉變而成,2010年5月正式註冊成為政黨,總部設在內比都,共有黨員約1800萬人。其宗旨是實現國家永固,主權獨立,民族團結,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保護百姓的安全、改善民生,維護人權,實現民主。奉行多黨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2012年10月,緬選舉現任總統吳登盛繼續擔任該黨主席。根據緬甸憲法,當選國家領導人的政黨領袖在履行公職期間不可從事黨務活動。因此,吳登盛只是名義上繼續擔任黨的領袖。2013年5月吳登盛正式辭去主席,由人民院議長吳瑞曼接任;副主席為吳埃敏、吳泰烏,總書記為吳貌貌登,現有中央執委44人。
(2)緬甸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民盟,總部設在仰光,成立於1988年9月29日,昂山素季任黨主席。在1990年5月大選中,該黨獲得485個議席中的396席,後因軍政府拒絕移交權力而與政府進行了長期鬥爭,系緬甸最大反對黨。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民盟拒絕重新註冊參選,根據選舉法規定失去合法政黨資格。2011年11月18日,民盟決定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請重新註冊政黨。2012年1月5日,聯邦選舉委員會正式批准民盟申請,民盟重新成為合法政黨,並於4月1日舉行的議會補選中獲得大勝。2015年11月8日緬甸大選,[16]
民盟在1150個議席中斬獲886席,成為議會最大黨。[17]
(3)民族團結黨(The National Unity Party):主席吳吞伊,總書記吳丹丁,聯合祕書吳欽貌基。該黨由原執政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於1988年9月24日改組而成。總部設在仰光,各級組織機構健全,在中央、省/邦、縣、鎮區等各級設有黨委會。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發展服務。
(4)撣邦民族民主黨(The Shan Nationalities Democratic Party):總部設在仰光。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撣邦的經濟、交通、教育、農業等領域發展。主席吳賽埃榜。
(5)若開民族發展黨(The Rakhine Nationalities Development Party):主席為埃貌博士,副主席為吳翁丁、吳丁溫、吳梭漂、吳昂班達,總書記為吳臘梭,書記為吳吞昂覺、吳欽貌喇、吳達吞臘、吳凱比梭。總部設在若開邦博達坦鎮區。該黨於2010年5月註冊成立,由若開邦和仰光省的若開族人組成,宗旨是團結全國人民,實現民主,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護若開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文化,維護若開民族利益和聯邦利益。
(6)全國民主力量黨(The National Democratic Force):主席為吳欽貌瑞(原民盟中央執委),副主席為吳梭溫和拉梭紐博士。2010年5月成立,總部設在仰光省淡汶鎮區。由原民盟中吳欽貌瑞、丹寧博士、溫奈博士、吳登紐等4名中央執委,吳盛臘烏、吳梭溫、吳丹溫等3名中央委員在內的28名民盟前成員另立的新黨。2011年12月以來,共有3名該黨聯邦議會議員宣佈重返民盟。[18]
緬甸政要
總統廷覺,1946年7月20日出生於仰光省關乾貢鎮區,緬族,有孟族血統。廷覺出身政治世家,父親是民盟重要成員、著名作家、詩人敏杜溫,敏杜溫作為民盟成員1990年贏得議員職位,但因軍方沒有交權而未能履職;夫人杜素素倫是昂山素季的好友,也是民盟中央委員會成員,現任緬甸人民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吳廷覺夫婦沒有子女;岳父吳倫是民盟創始人之一。
廷覺是民盟主席昂山素季的好友,兩人曾就讀於仰光市衛理公會高中。1962年,進入仰光大學經濟學院學習,先後獲得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在留校攻讀碩士期間同時任教。1970年,吳廷覺轉入大學計算機中心學習計算機程式設計與分析,1971年至1972年到英國倫敦大學計算機學院深造,回國後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他先後在緬甸工業部下屬重工業公司、計劃和財政部下屬對外經濟關係司任職,1992年辭去政府公職,加入緬甸全國民主聯盟。
第一副總統吳敏瑞,1951年5月24日出生,孟族人,鞏發黨成員,退役陸軍中將,現任仰光省省長,仰光省鞏發黨主席。
吳敏瑞1973年獲得少尉軍銜,1997年晉升准將,2001年被任命為東南軍區司令,成為軍方領導機構聯邦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成員。後調任仰光軍區司令並晉升少將,同時擔任仰光省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吳敏瑞2004年成為軍情機關長官,2005年成為首個晉升至中將的少數民族軍官。緬甸2010年舉行首次總統選舉後,已退役的吳敏瑞於2011年被緬甸首任民選總統吳登盛任命為仰光省行政長官。[19]
第二副總統亨利班提育,1958年8月9日出生於緬甸西北部的欽邦坦達蘭鎮區迪吉村,欽族人,信奉基督教,民盟黨員。他在家鄉所在村鎮就讀小學和中學,並在仰光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
亨利班提育早年曾參軍,在多個軍區服役。退役後,他曾在曼德勒一家國營工廠任廠長、在第一工業部任副總經理、在比林啤酒廠任廠長,但沒有擔任過政治、社會職務。亨利班提育已婚,有兩子一女。[19]
緬甸軍事

截止2013年,緬軍有現役部隊約42.9萬人[20]
。年軍費約6-8.5億美元。實行志願兵役制。緬甸陸軍負責所有的地面作戰行動以及負責將空軍和海軍納入聯合作戰編成體制。陸軍部隊編成與眾不同,不採用旅級編制,而是將陸軍分成12個地區司令部編制,每個地區司令部由“戰術行動司令部” 組成。兵力32.5萬人。編有10個輕裝步兵師師部,12個軍區司令部,32個戰術指揮部,245個步兵營,7個炮兵營,4個裝甲營和2個高炮營。[21]
緬甸海軍分為三個軍區:即伊洛瓦底海軍區(駐仰光) 、若開海軍區 (駐實兌) 、德森達依海軍區 (駐毛淡棉)。兵力15000餘人(含陸戰隊800人)。設有6個海軍基地緬甸海軍最初是一支江河巡邏隊,在孟加拉海灣和安達曼海的近海岸的作戰能力有限。由於禁運品走私等活動日益猖獗,最南端的海岸監視和漁業保護變得日益重要 (緬甸有1930公里的海岸線)。擁有250名武裝人員和一些小型艦艇(包括5艘卡奔塔利亞級艦和3艘巡邏快艇)的PPFC公司協助執行海岸巡邏。在反走私和反暴力行動中有些艦艇由海軍士兵駕駛。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海軍人員負責在內陸航道巡邏行動,例如伊洛瓦底河和薩爾溫江。擁有800名士兵的海軍陸戰隊具有一定的兩棲作戰能力。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海上巡邏。海軍航空兵擁有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的基地都在海岸邊。
空軍9000人。編有3個戰鬥機中隊,2個攻擊戰鬥機中隊,2個防暴機中隊、1個運輸機中隊和4個直升機中隊。作戰飛機83架,武裝直升機29架。[21]
緬甸經濟

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全球95%的翡翠、樹化玉產自緬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22]
。
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頒佈《國營企業法》,宣佈實行市場經濟,並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農民可自由經營農產品,私人可經營進出口貿易。私營經濟占主導地位,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75%。1992-95年緬甸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年均增長率達7.5%。1995年緬政府制訂了1996~1997年度至2000/2001年度五年經濟發展計劃,力圖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五年發展計劃期間,緬甸年均經濟增長率達8.4%。2001年度,政府制訂了2001/2002-2004/2005四年經濟發展計劃,並制定經濟年均增長10%的目標。同時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通貨膨脹,使經濟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由於美等西方國家的長期制裁,及本身經濟結構的封閉性和脆弱性,緬甸經濟仍然未走出困境。2001/2002—2005/2006年,GDP年均增長12.8%,經濟總量增加1.83倍。2010年GDP總額為383億美元,人均GDP約648美元。外債累計67億美元,外匯儲備約40.41億美元(2008/2009財年)。
緬甸外交
緬甸外交政策
奉行“不結盟、積極、獨立”的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不依附任何大國和大國集團,在國際關係中保持中立,不允許外國在緬駐軍,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不對國際和地區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倡導者之一。1988年軍政府上臺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緬實施經濟制裁和貿易禁運,終止對緬經濟技術援助,禁止對緬進行投資。1997年加入東盟後,與東盟及周邊國家關係有較大發展。緬政府積極推進民族和解,與西方國家關係逐步緩和。截至2013年5月,緬甸已同11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23]
緬甸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政治關係
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以“胞波”(親戚)相稱。兩國於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緬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六十年代,兩國本著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精神,通過友好協商圓滿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國與國解決邊界問題樹立典範。建交以來,中國一直本著“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發展與緬甸的傳統友好關係,雙邊關係平穩向前發展。
2013年4月5日至7日,緬甸總統吳登盛赴海南三亞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並對華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與吳登盛舉行會談,就發展中緬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深入交換意見,雙方並發表聯合宣告。9月,吳登盛總統來華出席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李克強總理會見。10月,副總統賽茂康來華出席第4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開幕式。11月,登盛總統來華出席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李克強總理赴緬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並訪緬。12月,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赴緬出席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閉幕式。[24]
經貿關係
中緬經貿合作取得長足發展,合作領域從原來單純的貿易和經援擴充套件到工程承包、投資和多邊合作。雙邊貿易額逐年遞增。對緬主要出口成套裝置和機電產品、紡織品、摩托車配件和化工產品等,從緬主要進口原木、鋸材、農產品和礦產品等。為擴大從緬甸的進口,中國先後兩次宣佈單方面向緬甸共計220個對華出口產品提供特惠關稅待遇。[25]
其他領域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緬兩國的友好關係不斷髮展,文化交流日益頻繁。1960年中國國慶期間,吳努總理率領由文化、藝術、電影代表團組成的400多人友好代表團訪華,並在北京舉辦了“緬甸文化周”。1961年1月緬甸獨立節期間,周恩來總理率領由文化、藝術、電影代表團組成的530多人代表團回訪緬甸,並在仰光舉辦了“中國電影周”。兩國領導人率如此龐大的友好代表團互訪,充分體現了中緬兩國之間的“胞波”情誼,成為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建交60多年來,兩國文化交流穩定發展,部長級文化代表團互訪不斷。1996年1月兩國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緬甸聯邦文化部文化合作議定書》。兩國在文學、藝術、電影、新聞、教育、宗教、考古、圖書等領域內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中國國寶級文物佛牙舍利曾於1955年、1994年和1996年三次應邀來緬巡禮,受到緬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2011年緬甸總統吳登盛訪華時提出再次迎請佛牙舍利來緬貢奉的請求,2011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中國佛牙舍利第四次巡禮,赴緬甸內比都、仰光、曼德勒等地接受貢奉。
兩軍關係發展勢頭良好,高層互訪不斷。2013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戚建國中將訪緬,與梭溫副總司令在內比都舉行了兩軍首次戰略安全磋商。10月,緬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訪華。
同美國的關係
1948年兩國建交。緬軍隊接管政權後,美把駐緬使館降為代辦級,停止對緬提供經援和禁毒援助,撤銷給緬的貿易普惠制(GSP),對緬實行武器禁運,阻止國際金融機構向緬提供援助,不向緬高官及其家屬發放入境簽證。2009年9月,奧巴馬政府公佈對緬新政策,在維持現有制裁同時,恢復與緬直接接觸並有條件擴大對緬人道援助。2009年9月,吉姆·韋布在紐約會見前來參加聯合國大會的緬總理吳登盛。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新加坡與包括緬總理吳登盛在內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兩次訪緬。2010年12月,美國務院助卿幫辦約瑟夫·雲訪緬。2011年5月,約瑟夫·雲再次訪緬。2011年6月美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訪緬。2011年8月,美參議院批准關於米德偉(Derek Mitchell)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特使,米德偉先後於9月和10月訪問緬甸。9月29日,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和緬甸問題特使米德偉分別在華盛頓會見緬外長吳溫納貌倫。11月30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多年來第一位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此後兩國關係開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減輕對緬甸制裁,准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奧巴馬此行使其成為首位在位期間訪緬的美國總統。2013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美,成為47年來首位訪問美國的緬甸國家元首。[1]
同其他國家關係

2017年5月5日,教皇方濟各與到訪的緬甸國務資政兼外長昂山素季會面後,梵蒂岡公佈建交決定,緬甸成為與梵蒂岡第183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國家。
梵蒂岡之後將派駐教廷大使到緬甸,緬甸將在梵蒂岡開設使館。梵蒂岡駐泰國教廷大使,之前一直兼任在緬甸的教廷工作。緬甸目前約有70萬天主教徒,佔全國總人口1%。[26]
緬甸社會
緬甸教育
緬甸政府重視發展教育和掃盲工作,全民識 字率約94.75%。實行小學義務教育。教育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學前教育包括日托幼兒園和學前學校,招收3—5歲兒童;基礎教育學制為10 年,1—4年級為小學,5—8年級為普通初級中學,9、10年級為高階中學;高等教育學制3—6年不等。普通高校本科自2012年起改三年制為四年制。
截止2013年,緬甸共有基礎教育學校40876所,大學與學院108所,師範學院20所,科技與技術大學63所,部屬大學與學院22所。著名學府有仰光大學、曼德勒大學等。[1]
緬甸新聞出版
緬甸報紙均為官辦,全國發行的報紙有3種:《緬甸之光》緬文版、《緬甸新光》英文版和1992年9月復刊的《鏡報》。地方性的報紙有仰光出版的《首都報》、曼德勒出版的《曼德勒報》和《雅德那崩報》3份。
此外,全國還有約140種雜誌和期刊,較著名的有《妙瓦底》、《秀瑪瓦》、《威達意》、《視野》和《財富》等。1997年11月,華文報紙《緬甸華報》創刊,是全緬唯一允許公開發行的華文報刊,後停辦。
緬甸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官辦的“緬甸之聲”是唯一廣播電臺,建於1937年。用緬甸語、英語及八種少數民族語言廣播。
全國有兩個電視臺,“緬甸電視臺”建於1980年,“妙瓦底電視臺”創辦於1995年3月27日。緬全國各地共有電視轉播站177個,全國各省邦大部分地區都能收看電視節目。
2012年9月,《緬甸中文網》上線。
2013年4月1日,開放發行民營日報,共有16個新聞週刊獲准每日發行。其中全國民主聯盟發行的《民主浪潮日報》。該報在4月底開始發行。日美聯社及日本放送協會已成為首批長駐緬甸的國際媒體。[27]
緬甸文化
緬甸宗教

緬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在緬甸,幾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捨,施捨已成為緬甸人的一種習慣。緬甸人施捨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願。緬甸有句俗話:“心誠的人施捨一個像榕樹籽一樣小的東西可以得到像榕樹那樣大的報答;心不誠的人即使施捨榕樹一樣大的東西,也只能積下榕樹籽那樣小的功德。”緬甸人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捨一杯清涼潔淨的水,則是一件很積德的事。所以,你會看到,在緬甸人自家大門口,在市內公共汽車站,或在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飲用。緬甸人的施捨和捐獻到處可見。數以萬計的佛塔和數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全國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佈施的;就連市內公共汽車的涼棚、公園裡供遊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錢修起來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緬甸人一生最大的願望是捐錢修佛塔。他們一生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紗、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10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已縮短為7天。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出家手續十分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
緬甸語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併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緬甸飲食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裡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鹹。巨集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儲存,
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醃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鬆,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鹹、又辣、又鮮。[28]
緬甸服飾

緬甸服飾(3張)
緬甸是一個將傳統文化儲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男女紗籠的穿法不一樣,男式的籠基是在腰際結一個花球,女式的是左右裙端扭成帶狀,互相結住。雖然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豔。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髮,捲髮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平時的生活中緬甸人都喜歡肩挎一個很有民族特色的顏色鮮豔的長帶包。出席正式場合時的服裝都很講究。男士要穿無領的對襟長袖外衣,內穿襯衣,並且頭上戴用一條素色的薄紗或絲巾裹紮好的“崗包”,下穿拖鞋;女士正式場合穿顏色鮮豔的服飾,梳各式高而光亮的髮髻,並戴鮮花。
緬甸習俗
取名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意為主人)、“波”(意為軍官)、“耶波”(意為同志)、“塞耶”(意為教師和醫生)的。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29]
生活禁忌
緬甸人有“右為貴,左為賤”,“右為大,左為小”的觀念。因此,緬甸人有“男右女左”的習俗。此外女人不能枕著男人的胳膊睡,否則男人就會失去“神力”,整日萎靡不振。在吃飯時,須按照男右女左的習俗入座。
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觸控他人頭部,即使是十分可愛的孩童也不能撫摸其頭。
與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給長者遞接物品時,不能用左手,左手被視作是不潔淨的。
緬甸人視太陽升起的東方為吉祥的方向,認為東方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緬甸人家裡的佛龕都供在室內東牆上。因此睡覺時,頭必須朝東忌諱朝西,否則是對佛的玷辱,會招致不幸。緬甸人還認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緬甸國王斬殺犯人時,都是出宮殿西門,所以睡覺絕對不能頭朝西睡。緬甸人把東面和南面稱為頭頂部,把西面和北面稱為腳尾部。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的座位在腳尾部。
在緬甸,女子穿的筒裙(緬語稱“特敏”)被視為不吉祥之物,不 允許晾晒在超過人頭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諱在晾著衣服的繩索或杆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則男子身上的“神力”會丟失,並會倒黴一輩子。故此,到佛塔寺廟朝拜的信女,不得登攀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許願,如要向佛塔、菩薩身上貼金,需交由男子代辦。[29]
婚姻禁忌
緬歷4月15日至7月15日三個月為佛教僧侶安居期間,緬甸人不許舉行婚禮。此外,緬甸人也忌諱在緬日曆9月、10月、12月內結婚。他們認為,在9月結婚,將會不育,一輩子無兒女。在10月結婚,會破產。在12月結婚,夫妻會兩地分居,不得團聚。出席緬甸人的婚禮,不能穿藍色、灰色和黑色的衣服,否則會帶來不吉利。[29]
數字禁忌
緬甸人忌諱9、13和尾數是零的“補”數(10、20、30、40、50、60、70、80、90)等數字,也忌諱“9”人共同遠行,認為“9”人同行必有災禍,若是9人同行則需帶一塊石頭,以破9的數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緬甸人認為“13”這一數字不吉利,因此忌諱買有編號13的房子和車子。緬甸商人忌諱補數,因為補數帶有零的數字,零即為輸,故視補數不吉利。在緬甸,若汽車牌照的總計為補數,如10、20、30……等就很難賣出去。[29]
緬甸節假日
緬甸的節假日包括法定節日和民間節日:
法定節日:
獨立節,1月4日,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
聯邦節,2月12日,紀念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
農民節,3月2日,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
建軍節,3月27日,初為抗日節,1955年改為建軍節;
潑水節,4月13日前後(緬歷新年);
工人節,5月1日;
烈士節,7月19日,紀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等人遇難;
民族節,12月1日。
民間節日:
浴榕節,4月下旬,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緬甸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乾旱季節給菩提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點燈節,10月,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返人間,凡間張燈結綵迎佛祖歸來。
敬老節,10月,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後跪請佛祖訓示,後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
獻袈裟節,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作家節,12月上旬,緬歷9月1日。古時舉行拜神活動,從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獎勵“像神一樣崇高的”大作家們。1944年緬甸作協正式確定為“作家節”。
緬甸政府部門實行每週五天工作制,週六和週日為公休日。
緬甸禮儀
緬甸是個佛教的國度,生活中的各種禮俗都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在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間樹叢,常可見到各種鳥在追逐嬉戲,原因在於當地人養成了不殺生的習俗,他們視烏鴉為“神鳥”,對其倍加愛護。他們對牛也敬若神明,在鬧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回避讓路。不論何人,即便是外國遊客,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也都必須脫鞋。[30]
緬甸旅遊

仰光(9張)
景點有:
大金塔
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塔高110米,坐落於市內一座小山上,表面塗有72噸的黃金,塔頂由近3000克拉的寶石鑲嵌而成。整個建築群非常雄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奪目而耀眼。傳說是儲存有佛祖八根頭髮的商人兩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歷史。
甘道基皇家太湖

卡拉威宮
緬甸風格的代表性建築,設計別具匠心,造型為兩隻傳說中的神鳥——妙聲鳥.背馱一座寶塔.浮游在皇家大湖上。建築周圍的雕刻及大廳內的裝飾.描繪了緬甸主要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場景,金、紅兩色是整個建築的主體色彩.象徵吉祥、安樂。
卡拉威宮是仰光市內景點的標誌之一。是一艘浮於湖中的鳥型大船,很有特色。外觀金碧輝煌,裡面裝飾豪華。每天晚上7點至10點有緬甸民族歌舞表演,以自助餐的形式開放,幾乎是國際觀光客必到之勝地。

位於仰光市北部,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繁花似錦,湖周有多個公園。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場所,更是情侶談情說愛的熱門首選。
昂山市場
位於市中心,是仰光市內最大的旅遊工藝品市場,除供應仰光市民日常用的各種百貨外.還出售各種特色旅遊紀念品、天然寶石、翡翠玉器、金銀飾品、金線繡、木雕、漆器、皮具、藤器等傳統工藝品。
蘇里塔
蘇里塔位於市中心.鬧中取靜.塔高46米.塔身鍍金.塔基呈八邊形。據傳建成於2000多年前迎接聖物的和尚自印度返回後,以Kakusana菩薩時代的保護神蘇里的名字命名。周圍遍佈出售工藝品的攤販。

緬甸中心公園(4張)
波特濤塔又名千佛塔.與蘇里塔同時建成。據傳從印度來的護送聖物的千佛陪葬於此。1943年被皇家空軍炸燬.20世紀下半葉重建。重建中發現了許多2000多年前的文物和珠寶。遊客可進入塔身內部觀賞儲存聖物的密室。
巧達吉臥佛塔
塔內有長70米的臥佛雕塑。雕塑完成於1907年,20世紀60年代重修。佛腳上的108種佛跡清晰可見。旁邊的英文說明逐一解釋各種佛跡的含義。
中心公園

緬甸相關報道
緬甸高層人士證實,緬甸總統吳登盛2015年7月30日簽署大赦令,立即釋放6966名服刑人員,其中包括不久前被緬判刑的155名中國籍伐木人員。[31]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緬甸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17-07-06]
- 2. 吳廷覺成為緬甸新總統,第一副總統來自軍方 .網易新聞.2016-03-15
- 3. 緬甸 gdp、人口 .世界銀行[引用日期2017-07-06]
- 4. 緬甸聯邦共和國 .聯合網.2014-11-08[引用日期2014-11-11]
- 5. 吳廷覺當選緬甸總統 .新華網.2016-03-16[引用日期2016-03-17]
- 6. 昂山素季心腹當選緬甸總統(圖) .鳳凰資訊[引用日期2016-03-17]
- 7. 緬新總統吳廷覺宣誓就職 昂山素季任4部長職位 .新華網.2016-03-30[引用日期2016-04-3]
- 8. 緬甸介紹 .衛星地圖網[引用日期2014-11-11]
- 9. 緬甸地圖 .谷歌衛星地圖網[引用日期2014-11-11]
- 10. 緬甸礦產資源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4-11-11]
- 11. 緬甸礦產資源 .中國經濟網.2005-07-05[引用日期2017-07-06]
- 12. 世界林業 .中國林業網[引用日期2014-11-11]
- 13. 緬甸中部發生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泰國曼谷中國雲南有震感 .東時新聞網.2012-11-12[引用日期2012-11-12]
- 14. 祝湘輝.制度設計與現代化的挫折 ———試論 1947年 《緬甸聯邦憲法 》 與緬甸發展戰略的選擇[A].東南亞研究,2009,(5):15-20.
- 15. 緬甸大選 25年來首現兩大黨對決 .新浪新聞.2015-11-9[引用日期2015-12-16]
- 16. 緬甸大選:超3000萬民眾行投票權 大選花落誰家?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11-9[引用日期2015-12-13]
- 17. 緬甸公佈最終選舉結果 .新華網.2015-11-20[引用日期2015-12-13]
- 18. 資料:緬甸國家概況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11-11]
- 19. 新聞人物:緬甸新當選總統和副總統 .鳳凰網.2016-03-15
- 20. 美國宣佈緬甸將領採購朝鮮軍火被列為制裁物件 .新聞頻道.2013年07月03日[引用日期2014-11-11]
- 21. 盤點緬甸軍事實力 .西陸網.2011-06-15[引用日期2014-11-11]
- 22. 世界眼之緬甸:佛教之國 .新浪網.2012年02月12日[引用日期2014-11-11]
- 23. 國際友城:緬甸簡況及交往情況 .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引用日期2014-11-11]
- 24. 中國同緬甸的關係 .外交部[引用日期2016-06-21]
- 25. 中國同緬甸的關係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11-11]
- 26. 梵蒂岡正式與緬甸建交 教皇方濟各會晤昂山素季 .鳳凰[引用日期2017-05-6]
- 27. 緬甸4月1日起開放發行民營日報 16個新聞週刊獲准發行 .國際線上[引用日期2013-08-13]
- 28. 飲食文化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14-12-21]
- 29. 走進最真實的緬甸 感受淳樸的民俗民風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12-21]
- 30. 佛國風情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12-21]
- 31. 緬甸總統籤大赦令 立即釋放155名中國籍伐木人員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