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
編輯 鎖定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縮寫:cccp),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併而成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1]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其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的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隨即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的世界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為標誌,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的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至此,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 中文名稱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 英文名稱
-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 簡 稱
- 蘇維埃聯盟(Soviet Union)、蘇聯(俄語:CCCP,英語:USSR)[2]
- 所屬洲
- 歐洲
- 首 都
- 莫斯科(1918年前為彼得格勒)
- 主要城市
- 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輔、明斯克等[3]
- 國慶日
- 11月7日
- 國 歌
- 《國際歌》(1922~1944)、《牢不可破的聯盟》(1944~1991)
- 國家程式碼
- USSR
- 官方語言
- 俄語[3]
- 貨 幣
- 沙俄盧布
- 時 區
- UTC+3~UTC+11
- 政治體制
- 蘇維埃制
- 國家領袖
- 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
- 人口數量
- 293,047,571(1991年)
- 人口密度
- 13.1人/平方公里
- 主要民族
- 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3]
- 主要宗教
- 東正教
- 國土面積
- 2240萬平方公里
- 水域率
- 0.27%
- GDP總計
- 7575.85億美元(1991年)
- 人均GDP
- 3787美元(1991年)
- 國際電話區號
- +7
- 國際域名縮寫
- su
- 道路通行
- 靠右行駛
- 國家格言
-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 執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官方通訊社
- 塔斯社
- 存在時間
- 69年
- 成立時間
- 1922年12月30日
- 解體時間
- 1991年12月25日
- 蘇聯締造者
- 列寧、托洛茨基
- 末代領袖
- 戈爾巴喬夫
蘇聯歷史
蘇聯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主詞條: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17年3月,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臺,俄羅斯帝國解體。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代表會議”)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林什維克)聯合其它極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於1917年11月7日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蘇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開。會議批准了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宣言。宣言規定了各共和國聯合的基本原則:享有平等權利並按自願原則加入蘇聯,有權自由退出聯盟,新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可以加入聯盟。代表大會審查並批准了關於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條約。最初加入聯盟的有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成立了蘇聯政府——以列寧為首的蘇聯人民委員會。

列寧(6張)
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闢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會上,列寧提出成立新國家的建議得到通過。於1922年12月20日以蘇維埃俄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斯大林在會上作關於成立蘇聯的報告。列寧因病未出席大會,被推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大會通過的聯盟條約規定,聯盟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聯盟人民委員會為執行機關。條約還特別規定,每個加盟共和國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也是蘇聯解體的法律依據)。1924年1月,列寧逝世,1925年,斯大林獲得蘇聯最高權力。
蘇聯斯大林時期
主詞條:五年計劃、大清洗運動、蘇芬戰爭、衛國戰爭、冷戰、社會主義陣營
- 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列寧去世後,約瑟夫·斯大林當選聯共(布)中央總書記。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領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使蘇聯一度成為歐洲工業生產值最高的國家。蘇聯農業方面在斯大林大規模工業化中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農業實行了機械化但是集體農莊政策的失誤使得蘇聯農業產值嚴重下降,僅僅達到1913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

斯大林(8張)
1932―1933年間,烏克蘭大饑荒爆發,使250―480萬人死亡,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饑荒的蔓延,並阻礙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烏克蘭獨立後,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學者認為1932―1933年大饑荒是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
在上世紀30年代,斯大林發動大清洗(肅反)運動,期間至少有大約150萬人被殺害,被害人總數至今為止不明,蘇聯境內勞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懷疑為“反動派”或者“間諜”的公民都會被關進勞教所,甚至被槍決。而且斯大林的清洗運動不僅僅針對蘇共中央,蘇聯軍隊高層,也針對普通蘇聯人民。
- 二戰時期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建立歐洲共同防禦體系而不果,
衛國戰爭時期的宣傳畫
與此相反,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1939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終於和德國結盟祕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侵略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強行併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1939年蘇聯發動蘇芬戰爭,在付出了巨大傷亡的情況下奪回了芬蘭佔領的土地。蘇芬戰爭充分體現蘇聯重工業的落後。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二戰規模達到最大化。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週蘇軍就損失了900架飛機、幾千門火炮、1000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
1941年9月,蘇軍兵力最強大的西南方面軍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三角地區被德軍包圍,整整60萬蘇軍被俘虜。雖然在反擊戰中救出了一些被困於戰俘營的士兵和其他人員,但其餘絕大多數都餓死了。
1941年9月30日,納粹德國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2月6日,蘇軍
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614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英勇的蘇聯紅軍在偉大的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

1943年初,蘇聯紅軍經過頑強抵抗,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
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佔了納粹德國首都柏林,柏林戰役勝利,希特勒自殺, 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參考條目:蘇德戰爭)。為贏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蘇聯軍民付出了2700多萬人(是戰前人口的14%)犧牲的代價。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八月風暴行動),關東軍被擊斃83000人,被俘594000人。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是戰勝國之一。[4]
- 二戰戰後
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代表被迫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其中要求“中長路”歸蘇聯管理,外蒙古獨立以及旅順作為自由港蘇聯軍艦可以任意停靠,蘇聯政府脅迫蔣介石稱如果不簽字蘇聯就將東北讓給共產黨。
戰後,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和杜魯門主義令蘇聯備感威脅,斯大林也在伊朗石油問題和希臘共產主義革命的問題上與美英有分歧,導致1947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北約三軍統帥由美國人擔任)。1955年蘇聯相對地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總部位於莫斯科華約大樓)。冷戰對峙局面最終形成。
1953年2月底,斯大林夜間突發中風,警衛員和醫護人員不敢貿然闖入斯大林房間,他直到下午5點才被送去救治。3月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召開蘇聯共產黨的緊急會議,馬林科夫成為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然而斯大林的名字依舊出現在了委員名單中(最後一位)。會議剛剛結束,斯大林就在克里姆林宮逝世。
蘇聯赫魯曉夫時期
主詞條:蘇共二十大、東德六一七事件、波茲南事件、赫魯曉夫改革、匈牙利十月事件、修正主義、古巴導彈危機
斯大林同志逝世後,赫魯曉夫主謀清除了貝利亞集團。1953年9月3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1956年赫魯曉夫主持召開蘇共二十大,各國共產黨第一書記都來參加會議,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大會上講述了蘇聯日後的發展規劃。但是意想不到的是赫魯曉夫在大會後夜裡召集共產黨的第一書記做祕密報告,大會上赫魯曉夫做了著名的“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全面否定斯大林時代的方針政策
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
。赫魯曉夫時期對於斯大林時代很多冤案、錯案進行平反,也允許部分反應斯大林時期蘇聯社會陰暗面的書籍出版,湧現出以索爾仁尼琴為首的蘇聯作家。

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招致東歐各國的反對,出現“匈牙利事件”,“波茲南事件”等反對赫魯曉夫政權的事件。中國共產黨在東歐亂局中對於赫魯曉夫的聲援起到了關鍵作用。事件均以蘇聯出動軍隊鎮壓而收場。
1961年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上提出“全民國家”、“全民黨”,還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的目標,但是這一目標嚴重脫離了蘇聯的實際。在經濟方面,他推行物質刺激原則,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取消義務交售制,改組機器拖拉機站,開墾荒地、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等。在對外關係上,赫魯曉夫提出兩個社會經濟體系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原則。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科技取得長足發展,赫魯曉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發展科技,於1958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把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鐘,開闢歷史新紀元,也在美蘇太空競賽中贏得了先手。
1964年10月14日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共中央全會“鑑於赫魯曉夫犯有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錯誤“,解除其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次日又解除其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5]
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
主詞條:布拉格之春、軍備競賽、珍寶島自衛反擊戰、鐵列克提事件、阿富汗戰爭、莫斯科奧運會
1964年,赫魯曉夫被以不流血政變方式被迫下臺,勃列日涅夫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在解除了謝列平等人的威脅之後,跟柯西金和波德戈爾內一起建立了“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體制。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停滯時代),蘇聯民眾稱之為“暨列寧之後的又一次集體領導”。
勃列日涅夫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引發武裝衝突,並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主義陣營。但是在1969年,蘇聯卻與中國多次發生邊境軍事衝突,戰爭一觸即發。中國成為蘇聯繼北約之後的頭號敵人。儘管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極力在中東地區擴張,擴大了蘇聯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但當蘇聯支援的埃及和敘利亞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再次敗給以色列之後,藉助戰後亨利·基辛格在以、阿之間的穿梭外交談判,哈菲茲·阿薩德領導下的敘利亞開始謀求在美國與蘇聯之間進行平衡外交,不再專一依賴蘇聯。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領導下的埃及與蘇聯徹底鬧翻、反目成仇。
在此時期內,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跟上甚至超過了美國;但是蘇聯整體經濟水平依然落後於美國。勃列日涅夫通過推行蘇聯式的福利體系來提高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但由於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後盾,這種福利體系為日後蘇聯的崩潰埋下了伏筆。勃列日涅夫推行能源政策,蘇聯大量出口石油,也放開了對於美國等敵對國家的貿易。1975年起原油價格飛漲,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超過20%。糧食、物價、工資、福利均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蘇聯人民稱其為“第二個伊里奇”(列寧全名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而勃列日涅夫則叫做“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但是福利過多以及日後對於阿富汗的入侵、美國中斷援助、計劃經濟體制存在惰性,蘇聯經濟出現明顯下滑,在戈爾巴喬夫時期首次出現負增長。
勃列日涅夫結束了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斯大林的正面形象。這糾正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過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與政策過度僵化,導致矯枉過正,反而使蘇聯國家與社會喪失了改革與進步的活力。在1975年上映的長達8小時電影“解放”中,斯大林以一個極為正面的統帥形象出現。
蘇聯老人治國
- 安德羅波夫時期
主詞條:安德羅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長期統治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去世,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繼任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安德羅波夫入主克里姆林宮後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工作,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調整,為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福利事業方面取得的進展作出了貢獻。在整頓勞動紀律與反腐肅貪,試水改革經濟體制與完善經濟機制的試驗方面都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部分措施也得到了蘇聯群眾的大力支援。因此安德羅波夫也被認為是蘇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最高領導人之一,如果他執掌蘇聯的時間更長久一些,蘇聯的發展軌跡可能會轉變。然而他在69歲時卻因慢性腎病於1984年2月9日病逝,在位時間僅一年零三個月。隨著他的與世長辭,蘇聯的“安氏改革之路”也宣告結束。
- 契爾年科時期
主詞條:契爾年科

安德羅波夫去世後,接替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是73歲的契爾年科。當時從契爾年科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威望來看,顯然具有過渡性質。他執政僅13個月,雖然未能改善蘇聯國內外面臨的困境,但保持了蘇聯政局的穩定,做了一些具體工作。在他執政期間強調政策的繼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羅波夫時期的對內對外政策,首先在經濟方面,主張對蘇聯的整個經濟體制進行認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經濟活動,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將國民經濟變成一種高效率的有條不紊的機制。指出,經濟試驗的實質在於給企業更多的權利,提高企業的責任感,擺脫中央過多的監督。
蘇聯戈爾巴喬夫時期
主詞條:新思維、東歐劇變、中蘇關係正常化、蘇聯解體
隨著76歲的勃列日涅夫逝世,69歲的安德羅波夫逝世,74歲的契爾年科逝世。短短三年,蘇聯三次更迭最高領導人,繼而蘇共中央選擇了54歲的戈爾巴喬夫領導黨和國家,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其實在安德羅波夫執掌蘇聯後,便有意向要將接班人的位置傳給戈爾巴喬夫,但是在他逝世後,蘇共中央卻推舉了老邁多病的契爾年科擔任最高領導人。終於在1985年,當時大權在握的蘇共元老葛羅米柯極力推舉戈爾巴喬夫繼位,當時的葛羅米柯已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長,在蘇共政治局內也頗具影響力,故戈爾巴喬夫順利當選(戈爾巴喬夫年僅54歲)。
1988年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了武力干預),他的發言人將這個政策戲稱為“辛納屈主義”。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東歐劇變)。[6]
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國家福利減少,經濟在1987年首次出現負增長(1945年之後)。主要原因為他的改革志向遠大,但是卻是今天改革農業,明天改革工業,改革全面鋪開,浪費大筆資金,使得蘇聯失去與美國最後一搏的機會。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經濟重建和開放性政策。他創立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並且全民公投,結果在所謂“新思維”的錯誤引導下,蘇聯共產黨各個州委書記僅僅獲得32%的選票,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做不出任何決定,甚至有人要求修改蘇聯憲法第六條(蘇聯憲法第六條規定了蘇聯共產黨為蘇聯唯一執政黨)。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開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最終導致了蘇共黨內和蘇聯社會的思想混亂。蘇聯軍隊當時從東歐撤回以及戈式改革飽受爭議,這也是在1991年蘇聯軍隊倒戈的重要原因。
蘇聯蘇聯解體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
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佈獨立,蘇聯開始走向解體。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聯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而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蘇聯解體(2張)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代表們象徵性舉了手,蘇聯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標誌著蘇聯從現實和法律上不再存在。
蘇聯解體後,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且大部分經濟及軍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且至今所有前蘇聯加盟國只有哈薩克恢復到解體以前。大部分前蘇聯加盟國都遭受了顏色革命及經濟衰退。2005年俄羅斯普京指出:“蘇聯解體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
蘇聯地理
蘇聯區域位置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1萬多公里,南北約五千公里,總國土面積達到2240.22萬平方千米,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大陸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有7300多公里的邊界線。

蘇聯地形地貌
蘇聯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約佔總面積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別佔20%。葉尼塞河以西主要是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圖蘭平原,以東主要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哈薩克地區是高原。約80%地區屬溫帶,16%屬寒帶,4%屬亞熱帶。[7]
蘇聯氣候特徵
蘇聯主要氣候特徵:冬季漫長、嚴寒、乾燥,夏季短促、溫暖,春季、秋季短,氣溫年較差大。大陸性氣候特徵強。
蘇聯地理之最
蘇聯境內最長的河流是額爾齊斯河。最高峰是高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今伊斯梅爾·索莫尼峰),位於塔吉克。世界上最大的湖——裡海和世界上最深的,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也位於蘇聯。
蘇聯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
蘇聯境內有秋明油田、庫爾斯克煤礦等礦產資源,境內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鈾礦在世界上都有相當地位三貴金屬礦產優勢突出,主要礦產品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 動植物資源
動物有俄羅斯鱘,貝加爾湖海豹等,其中,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的稀有動物有“遠東豹”和“阿穆爾虎”。特有珍稀植物較少。
- 水資源
有葉尼塞河、鄂畢河、勒拿河、伏爾加河、第聶伯河等主要河流,年降水量1100。境內有蓄水量最大淡水湖——貝加爾湖。[8]
蘇聯行政區劃
蘇聯包括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五國(如今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外高加索三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摩爾達維亞15個加盟共和國,巴什基爾、布里亞特等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和129個邊疆區或州。1936年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分裂為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3個加盟共和國。1940~1956年,還存在過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56年併入俄羅斯聯邦,改名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這時的加盟共和國總數是16個。

蘇聯政治
蘇聯國家象徵
![]() ![]() ![]() | 1920年蘇維埃政府採用新國旗,由紅、藍、黃三色構成,長寬比為2比1,左邊為垂直的藍條,右邊的紅色旗面上有一顆五角星和交叉著的鐵錘和鐮刀。此旗後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國旗圖案作了修改,為一面紅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鐮刀和鐵錘圖案。錘子象徵工人階級;鐮刀象徵農民階級,兩者組合,是工農聯盟的標誌,也是共產黨的標誌。五角星既象徵工、農每一隻手的五指(勞動者),亦代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紅色是革命的顏色,黃色則是革命光芒的顏色。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國旗的背面並沒有圖案,為單純的紅旗。[5] |
![]() ![]() | 蘇聯國徽為橢圓形,圖案中心繪的是:在一輪紅日的萬道光芒上照耀下的地球,地球上有鐮刀和鐵錘的圖案,其含義與國旗同,冉冉升起的紅日象徵人類光明的未來。地球的上方有一顆五角星。紅日、地球、五角星組成的主體圖案周圍有麥穗環繞,纏繞在麥穗上的飄帶有15個加盟共和國的文字寫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3] |
![]() ![]() | 1918年1月,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把《國際歌》作為國歌,1922年蘇聯成立後它成為蘇聯國歌。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蘇聯宣佈社會主義勝利後決定更改國歌。經過幾番爭論,1944年斯大林拍板《牢不可破的聯盟》成為國歌。赫魯曉夫上臺後,在蘇共黨內批判個人崇拜的運動中,原《牢不可破的聯盟》的歌詞被棄而不唱。1977年5月27日最高蘇維埃批准了修改過的國歌,剔除了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成分。 |
蘇聯憲法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6條,蘇聯共產黨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莊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在斯大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蘇聯政黨
蘇聯共產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
克里姆林宮
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係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克格勃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

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時代最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曉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之後赫魯曉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鬥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裡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
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一定非得去上班不可。貪汙、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蘇聯最高領導人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 |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
![]() |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 1922年4月3日當選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41年起兼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24年1月21日至1953年3月5日期間為最高領導人。1952年蘇共十九大取消總書記一職,他當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排名第一)。 |
![]() |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58~1964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56年主持召開蘇共二十大,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發動政變被迫下臺。 |
![]() |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 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66年4月8日改稱總書記)。1960~1964年以及1977~1982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 |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 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 |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 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 | 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 蘇共中央總書記,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90年3月14日~1991年12月25日任蘇聯總統。[9] |
蘇聯國家元首
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蘇維埃的領導人,最開始為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從1938年起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列甫·波里索維奇·加米涅夫,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 雅科夫·米哈伊洛維奇·斯維爾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弗拉基米爾斯基,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裡寧,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為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為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什維爾尼克,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克萊門特·葉夫羅莫維奇·伏羅希洛夫,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阿納斯塔斯·伊萬諾維奇·米高揚,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尼古拉·維克托羅維奇·波德戈爾內,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瓦西里·瓦西裡耶維奇·庫茲涅佐夫,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瓦西里·瓦西裡耶維奇·庫茲涅佐夫,1984年2月9日~4月1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瓦西里·瓦西裡耶維奇·庫茲涅佐夫,1985年3月5日~7月2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安德列·安德列耶維奇·葛羅米柯,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為蘇聯總統
蘇聯政府首腦
蘇聯的政府首腦是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俗稱為蘇聯總理。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員會主席
-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員會主席
-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員會主席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為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 格里高利·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林加寧,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部長會議主席
-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曉夫,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部長會議主席
-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部長會議主席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吉洪諾夫,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長會議主席
-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長會議主席
- 瓦連京·謝爾蓋耶維奇·帕夫洛夫,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蘇聯總理
蘇聯克格勃
主條目:克格勃
斯大林之後的黨內鬥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
普京
而是左遷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像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克格勃是蘇聯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僱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КГБ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克格勃”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祕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蘇聯軍事
蘇聯綜述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
軍事實力特別強大,是二戰後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的國家。二戰結束後,蘇聯紅軍總數達1100萬,擁有坦克1.5萬多輛,飛機1.2萬多架。1988年,蘇軍的總兵力達到513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聯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即開始建設一支無產階級的軍隊,其名稱被定為“工農紅軍”,一直被沿用到1946年。在此期間,蘇聯軍隊除海軍以外,被稱為紅軍,海軍則被稱為紅海軍。1946年起,蘇聯的軍事力量的正式名稱被確定為“蘇聯武裝力量”,簡稱“蘇軍”。但人們仍然習慣上沿用紅軍、紅海軍的稱呼。蘇聯紅海軍(俄語: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是蘇聯的海上武裝力量,其主要艦隊有“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另有海軍航空兵、海軍步兵(等於海軍陸戰隊)及海岸炮兵。
蘇聯軍隊建制

蘇聯是華沙條約組織的創始國,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也駐有軍隊顧問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起徵年齡
| 18歲
|
徵集與復員時間
| 每年5~6月和11~12月兩次
(邊遠地區和國外在6月和9月)
|
士兵服役年齡
| 陸軍、空軍、防空軍等2年
海軍3年
受高等教育者1年
|
軍官最高服役年齡
| 大尉以下40歲
少校、中將45~55歲
上將、大將60歲
|
預備役官兵最高服役年齡
| 士兵、少校50~55歲
中校、中將60~65歲
上將以上無規定
|
服役前的軍事教育
| 中等學校由九年級起進行初級軍事教育
|
蘇聯經濟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第聶伯河上的水電站
是經濟強國,80年代後期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導致瞭解體後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20世紀30年代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莊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莊機械站的拖
蘇聯五年計劃增長圖
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由於佔農業人口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體農莊的主人,煥發了巨大的積極性。大塊連片的土地比起小塊分散的小農,顯然更利於機械化的開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實現了水利化、良種化、化學化、機械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持續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農民已經和城市人一樣享有養老金等多種福利。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菸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對其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工業
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1983年能源產量和消費量分別佔世界
斯大林模式
的23%和19%。能源工業是蘇聯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部門,1971~1984年佔全國工業總投資的31.3%。能源生產由50年代以煤炭為主逐步過渡到60年代煤炭與石油並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產結構為:石油佔43.4%,天然氣佔30.8%,煤炭佔24.2%,其他佔1.6%。

煤炭工業是傳統的能源部門。1984年全國煤炭產量7.12億噸,其中硬煤佔78%。煤炭開採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頓巴斯、庫茲巴斯、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幹達、坎斯克-阿欽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計佔全國煤炭產量的77.5%),其中頓巴斯和庫茲巴斯均為世界大型煤田,產量分別佔全國的27.7% 和20.5%。
石油、天然氣佔一次能源產量的74.2% 和消費量的64.5%(1983年)。含油氣盆地主要分佈在西西伯利亞、俄羅斯、北高加索、圖蘭和東西伯利亞5個地區。1984年全國原油產量6.13億噸,天然氣產量5874億立方米,分別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亞是最大的油氣儲集區和產區,含油、氣面積達170萬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儲量48億噸(1980年),天然氣17.1萬億立方米(1976年),分別佔全國原油及天然氣探明儲量的46%和68%。

紡織工業為最主要的輕工業部門,產值佔輕工業的60% 以上,1984年蘇聯棉、毛、麻織物產量居世界首位,絲織品產量次於美國和日本。紡織工業主要分佈在遠離中亞產棉區的西部消費區。中央區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生產的棉、毛、絲、麻織品分別佔全蘇產量的70%、50%、45% 和65%。其次為伏爾加河流域、西南區、西北區和中亞。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有:莫斯科(棉、毛、絲、麻紡織)、伊萬諾沃(棉、絲、麻紡織)、加裡寧(棉、絲紡織)、弗拉基米爾(棉、麻紡織)、科斯特羅馬(麻紡織)等。
蘇聯農業
蘇聯是世界上的一個農業大國,其農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1987年,糧食產量為2.114億噸,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0.9%,僅次中國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麥產量為8331萬噸,次於中國,居世界次席。主要經濟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長纖維亞麻的產值均佔世界首位。各類牲畜存欄數中,牛佔世界的9.4%,略少於美國;豬佔世界的9.6%,僅次於中國,羊佔世界的9.8%,居首位。1988年,其肉類產量為1920萬噸,次於美國和中國,居世界第三;奶類產量10595萬噸,居世界之首;雞蛋465.6萬噸,次於中國和美國,也居世界之三。
鼓勵農業建設的宣傳畫

蘇聯國土遼闊,自然條件多樣,擁有發展多種農業經營的各種有利條件。其人均耕地為0.86公頃,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的2.4倍;人均牧草場為1.41公頃,比世界人均數多85%。主要的農業區,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區,約2\3的耕地集中在水、熱、土條件配合較好的森林草原帶和黑土草原帶,這些地帶宜於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但交替頻繁的自然災害經常使這裡的農業遭受巨大損失,致使農業生產不穩定、豐欠無常。農牧業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現代化水平不高,農畜產品的單產較低,農業生產效率只及美國的20~25%。再加上農業方面經營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響了農業的穩步發展。
蘇聯商業
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發展了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集體農莊商業三種經濟成份的國營商業是全民所有制商業,是城市主要商業系統。
1976年底全國共有零售商業網點21.3萬個,零售商品流轉額為1397億盧布,佔全蘇商品流轉總額的69%;合作社商業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商業,是農村中的主要商業,1978年有社員54萬人,零售商業網點約佔全國零售商業網點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額為599億盧布,約佔全國零售商品流轉額的29%。
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各有自己的批發和零售渠道。而集體農莊商業則對城市副食品供應起重要的補充作用,1980年其銷售額為57億盧布,佔蘇聯零售商品總額的2%。集體農莊商業在可比較的食品銷售總額中的比重平均佔8%以上,而象馬鈴薯、新鮮蔬菜、水果、漿果、青菜、蜂蜜等產品則佔30一40%。但在組織國內商業方面,國營商業始終掌握著商品流通週轉命脈,居主導地位。[10]
蘇聯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方面,實行商品進出口許可制度,完全由國家實行壟斷,國家計劃,由國家計委以國家法令形式下達計劃進行對外貿易。
蘇聯人口
年份 | 人口數量(億) | 備註 |
---|---|---|
1917年 | 1.3 | 此時為蘇俄總人口 |
1926年 | 1.47 | 蘇聯剛成立不久(成立於1922年12月30日) |
1939年 | 1.7 | 蘇聯一五計劃、蘇聯二五計劃後 |
1940年 | 1.94 | “東方戰線”行動後 |
1946年 | 1.67 | 二戰蘇聯死亡2700多萬人
|
1988年 | 2.845 | 東歐劇變前 |
1991年 | 2.867 | 蘇聯解體前 |
蘇聯文化
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在避免批評政治、作品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允許自由創作。但是所謂“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蘇聯教育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列寧格勒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
蘇聯語言文字
蘇聯有120多種語言,官方語言為俄語、烏克蘭語。
蘇聯文學藝術
蘇聯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蘇聯時代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取得了偉大成就,例如,詩人葉塞寧、阿赫瑪託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和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小說家肖洛霍夫,導演塔可夫斯基,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舞蹈家烏蘭諾娃等等,他們中許多人不僅在蘇聯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蘇聯假日
蘇聯主要有八個公立假日,其他假日與公立假日合計約30個。
日期
| 名稱
| 附註
|
---|---|---|
每年1月1日
| 新年
| 國際節日 |
每年2月23日
| 紅軍日
| 1918年2月蘇聯紅軍的建立
|
3月8日
| 國際婦女節
| 國際節日 |
4月12日
| 宇航日
| 1961年尤里·加加林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
5月1日
| 國際勞動節
| 在5月1日和2日慶祝
|
5月9日
| 勝利節
| 納粹德國投降,衛國戰爭結束
|
10月7日
| 蘇聯憲法日
| 1977年版憲法通過,1936―1977年為12月5日
|
11月7日
| 十月革命紀念日
| 1917年的十月革命
|
蘇聯國慶
蘇聯的國慶節就是“十月革命節”11月7日,[11]
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蘇聯都要在莫斯科紅場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的閱兵式最具歷史性。德軍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鼓舞士氣,蘇聯政府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

十月革命節閱兵(4張)
這次紅場閱兵顯示了正義之師必定戰勝邪惡的魄力與信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蘇聯官兵的鬥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心。莫斯科保衛戰以勝利告終,它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節,威武雄壯的蘇聯武裝力量再次通過紅場,這是蘇聯歷史上最後一次閱兵式。
蘇聯交通
蘇聯概述
由於幅員遼闊,人口、資源及工農業的分佈很不平衡,因此運輸對蘇聯經濟的發展尤顯重要。1984年全國貨物總週轉量為76821億噸公里,其中鐵路佔47.4%,管道(僅包括原油、油品和天然氣管道)佔30.8%,海運佔12.1%,公路佔6.2%,河運佔3.5%,航空運輸所佔比重很小。1984年全國鐵路營運里程為14.41萬公里,僅次於美國,其中電氣化鐵路營運里程為4.79萬公里。鐵路分佈很不平衡,西部地區約佔全國鐵路總長度的70%,其中以歐洲部分的中部、南部和西部鐵路網較稠密。
蘇聯海運
海運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1982年100萬噸以上商船總噸位為2379萬噸,佔世界商船總噸位的5.6%,居世界第五位。海運中,遠洋運輸約佔其貨物週轉量的
以上。 在黑海、波羅的海、北方、遠東和裡海5支商船隊中,前4支主要承擔遠洋運輸。80年代初,全國年吞吐量1000萬噸以上的大港僅12個,且絕大部分屬綜合性港口。黑海-亞速海是全國貨、客運量最大的海域(70年代末佔全國海運貨物週轉量的69%,客運量的65%)。主要海港有黑海沿岸的新羅西斯克、敖德薩、圖阿普謝、伊利喬夫斯克、巴統;波羅的海沿岸的文茨皮爾斯、列寧格勒、克萊佩達;太平洋沿岸的納霍德卡、東方港、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等。
蘇聯五十年代生產的小轎車


蘇聯河運
自20世紀30年代起,蘇聯對歐洲部分的一些大河進行整治,建成了一系列通航運河及大型水利樞紐,溝通了伏爾加河、卡馬河、頓河、第聶伯河、莫斯科河、涅瓦河等6條大河,實現了白海、波羅的海、裡海、黑海和亞速海五海通航。60年代以來,又建成了總長6600公里、水深3.65米的深水航道,將西部地區各大河連成一個完整的水運網。1984年全國內河通航里程達13.7萬公里。內河運輸最繁忙的是伏爾加河水系,70年代後期約佔全國內河貨運量的55%,客運量的48%。
蘇聯鐵路
蘇聯鐵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鐵路運輸系統,亦是蘇聯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至蘇聯解體前的1989年,蘇聯鐵路運營里程長達14.75萬公里,僅次於美國;其中電氣化鐵路里程居世界首位,總長5.38萬公里,佔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的36.5%;複線鐵路區段總長5.38萬公里,同樣佔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的36.5%;當年完成貨物運輸量逾40億噸,運送旅客43億人。蘇聯鐵路承擔全國55%的貨物週轉量和37%的旅客週轉量。
在蘇聯國民經濟中,鐵路運輸作為基礎部門之一,佔有特殊的地位。全國的鐵路運輸工作由蘇聯交通部統一管理,全國劃分為32個鐵路局及180個鐵路分局,每個鐵路局平均管轄約4000~6000公里的鐵路,每個鐵路分局平均管轄約700至1,000公里的鐵路。蘇聯鐵路擁有近400萬職工,約佔蘇聯全部工作人口的3.5%。
蘇聯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是蘇聯70年代以來發展最快的一種運輸方式。1984年全國有幹線輸油管7.83萬公里,幹線輸氣管16.5萬公里。管道的基本流向為由東向西,即從西西伯利亞通往西部地區,部分管道進而往西通往東歐和西歐一些國家。此外,還有少量由南往北或由北往南向的管道,如由中亞通往中央區和烏拉爾的輸氣管等。
蘇聯航空運輸
航空運輸主要承擔客運。1984年全國民航線長102萬公里,其中國內航線長83.8萬公里,客運週轉量佔全國的18.6%,莫斯科是全國最大的航空港,70年代末年客運量達2000萬人,佔全國民航客運量的
。 其他主要航空港尚有列寧格勒、基輔、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亞、塔什干及伊爾庫茨克等。

蘇聯民族
約有一百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民族佔51%,烏克蘭人佔15%,烏茲別克人佔6%,白俄羅斯人佔4%,其他為哈薩克人、韃靼人、亞塞拜然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摩爾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庫曼人、德意志人、吉爾吉斯人、猶太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等約佔24%。還有楚瓦什族、達格斯坦族、巴什基爾族、波蘭族、芬蘭族、拉普族、蒙古族、庫爾德族等。
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語系佔75%,除斯拉夫語之外的其它印歐語佔8%,阿爾泰語佔12%,烏拉爾語系佔3%,高加索語佔2%。
蘇聯社會
蘇聯民生
蘇聯時期在教育方面實現了免費的高等教育,所以俄羅斯的高校依然很便宜。
蘇聯時代人人都有住房,住房不公開發售,每一個企業、工廠、機關都有自己的宿舍,家居也是100% 由國家提供,水,電,暖氣均由國家承擔。必要的食品,油,米也是國家每天給予人民,蘇聯公民的工資僅僅只能買到一些零食,水果,飲料。生活水平雖然不及西方,但是蘇聯沒有貧困人口,蘇聯醫療免費,以至於感冒都去醫院。
蘇聯媒體
官方通訊社為塔斯社。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訊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蘇聯科技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指出,
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執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誌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誌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II」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瞭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波激射器,並導致了鐳射器的發展。
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1988年,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順利發射升空,象徵著蘇聯航空技術水平的巔峰。
蘇聯體育
蘇聯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 夏季奧運會:395金、319銀、296銅、1010枚獎牌(歐洲第1,世界第2)
- 冬季奧運會:78金、57銀、59銅、194枚獎牌(歐洲第3,世界第4)
- 夏季大運會:407金、329銀、253銅、989枚獎牌(歐洲第1,世界第2)
- 冬季大運會:95金、85銀、63銅、243枚獎牌(歐洲第2,世界第2)
- 世界運動會:15金、13銀、8銅、36枚獎牌(歐洲第11,世界第18)
蘇聯城市
蘇聯主要城市有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海參崴、摩爾曼斯克、基輔、明斯克等。
蘇聯外交

從1945年聯合國成立到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即是聯合國的成員國,又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在聯合國就有三個席位,俗稱“一國三票”。[12]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蘇關係趨於惡化,併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但在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問題上蘇聯投了贊成票。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推行對外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葉門、古巴、安哥拉、衣索比亞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蘇聯除了對加盟的共和國有操控能力外,還對世界不同國家有實質上的統治。蘇聯主要影響的地方有東歐及亞洲零星國家。
蘇聯與東歐

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東歐國家:
保加利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 當時的南斯拉夫及阿爾巴尼亞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並不是和蘇聯同盟。
奧地利部分東方領土是蘇聯的佔領區,直至1955年奧地利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為止。
蘇聯與亞洲

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亞洲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至1969年)、蒙古、阿富汗(至1979年)、越南、寮國、南葉門。[2]
蘇聯與非洲
蘇聯在非洲都有零星的同盟國,這些同盟國主要集中在南非洲,以及東非洲。
在蘇聯勢力範圍內或與蘇聯同盟的非洲國家:
安哥拉、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衣索比亞。
蘇聯與美洲
蘇聯在中美洲亦有同盟國,主要是引發古巴導彈危機的古巴。
這些國家大部分都在蘇聯中後期、共產主義政權結束、蘇聯瓦解及冷戰結束時與蘇聯脫離關係。
蘇聯與中國關係
1949年10月2日,中蘇建立外交關係。蘇聯是第一個承認並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1950年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49年毛澤東訪問蘇聯時與斯大林在一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重要的外交活動就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前往莫斯科進行兩個月訪問。雙方同意廢除1945年的中蘇條約,重新簽訂新的中蘇條約。中蘇同盟後強化中國在經濟上對蘇聯的依賴,談判使斯大林和毛澤東都心存芥蒂,如果不是4個月後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在蘇聯最需要援手時出兵朝鮮,蘇聯履行各項經濟協定程度、中蘇經濟關係的發展都難以預料。
朝鮮戰爭期間,蘇方向中國提供了軍事援助,包括一千架米格-15型飛機以及對東北和中國運輸系統的軍事工業援助,由蘇方援助中國的現代化和機械化武裝部隊,一直在朝鮮停留到停戰之後,中國生產出模仿和複製的蘇式重型大炮和坦克,在蘇聯許可下開始自行生產米格飛機,同時中國海軍配備了由蘇聯提供後由中國仿製的潛艇。
蘇方幫助援建恢復經濟急需的煤炭、電力、鋼鐵、[2]
有色金屬、化工、機械和軍工部門的50個重點專案。在執行過程中,因情況變化,撤消了1個專案,合併了2個專案,實際建設專案為47個。涵蓋了以下行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民用機械加工、國防軍工、造紙工業,按國家統計局1953年3月11日的統計報告,3年累計實際進口46974萬盧布,完成合同68.7%。

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稱為“156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專案的機器裝置,主要是以貨物貿易交付的,而提供技術是免費的。1952年中國製定“一五”計劃時,斯大林同意幫助建設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15項並提升質量,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的“156項”。後來落實的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幫助建造核彈、導彈生產企業和提供相應技術。
據已經解密的俄羅斯檔案記載,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對華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從1957年末起,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了 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的起步的最早樣品。翌年,又向中國提供了所需核工業裝置,並派出近千名專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工廠及酒泉研製基地、新疆的核實驗場。
1953~1957年,中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遭受全球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禁運的環境下,中國通過等價交換的外貿方式,接受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裝置援助。
1958年夏天,中蘇之間因“長波電臺”和“聯合(潛艇)艦隊”事件發生爭執,翌年6月赫魯曉夫通知中國“暫緩兩年”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製造技術。1960年7月,又撤回在中國核
戈爾巴喬夫與鄧小平親切握手
工業和軍工部門的專家,不再履行這一領域的協定。

1960年代中蘇關係急劇惡化,援助也大大減少直至終止。1962年,中國與印度發生軍事衝突(中印戰爭),蘇方支援印度。1969年,中蘇在邊境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其中包括珍寶島事件,同年8月,蘇軍在中蘇西部邊界鐵列克提(今中國-哈薩克邊境)對中方實行報復性打擊,雙方再次發生武裝衝突。這一系列事件史稱“中蘇邊界衝突”。兩國一度處於核戰邊緣。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開始實行較為緩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方的積極迴應。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雙方關係恢復。[2]
蘇聯政治
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典型的蘇式社會主義國家。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解讀蘇聯解體:軍隊為何放棄了紅色政權 .騰訊新聞.2012-01-4[引用日期2015-08-30]
- 2. 蘇聯(СССР) .俄羅斯旅遊中文網[引用日期2012-12-30]
- 3. 蘇聯簡介 .騰訊.2008-08-02[引用日期2014-06-18]
- 4. 布麗姬特O 'Laughlin(1975)馬克思主義方法在人類學的年度回顧人類學論文集。4:第70 - 341頁。(1975年10月)(doi:10.1146 / annurev.an.04.100175.002013)。 威廉·木莓(1997)馬克思和人類學的年度回顧人類學,第26卷:pp。25 46(1997年10月)(doi:10.1146 / annurev.anthro.26.1.25)
- 5. 國歌200年來改6回 反映政權更替歷史 .搜狐[引用日期2012-08-29]
- 6. 俄總統出席活動紀念莫斯科保衛戰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2-08-26]
- 7. 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圖片來源 .政府網[引用日期2013-02-11]
- 8. 中蘇不同的改革開放源於不同的理論指導(上) .人民網.2009-04-21[引用日期2014-06-18]
- 9. 獨特的一國三票 蘇聯為什麼在聯合國擁有三票 .獨特的一國三票 蘇聯為什麼在聯合國擁有三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10. 輝煌一時的紅色帝國-蘇聯軍裝 .鐵血網.2012-11-24[引用日期2012-12-9]
- 11. 毛澤東主席第二次出訪蘇聯:赫魯曉夫率500人迎接 .中華網.2014-06-16[引用日期2014-06-19]
- 12. 中蘇“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事件的真相 .中蘇“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事件的真相-新浪新聞.2012-1-4[引用日期2014-08-23]
詞條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