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安
(東晉著名政治家)
編輯 鎖定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太常謝裒之子、鎮西將軍謝尚的從弟。
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多次拒絕朝廷辟命。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方東山再起,任桓溫徵西司馬,此後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鹹安二年(372年)簡文帝崩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並在其死後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追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1]
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2]
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3]
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概述圖片來源:[4]
)
- 本 名
- 謝安
- 別 稱
- 謝太傅、謝文靖、謝東山
- 字 號
- 字安石
- 所處時代
- 東晉
- 民族族群
- 漢人
- 出生時間
- 320年
- 去世時間
- 385年10月12日
- 主要作品
- 《蘭亭詩二首》《與王胡之詩》
- 主要成就
- 挫敗桓溫篡位之意,淝水之戰東晉方決策者
- 籍 貫
-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
- 官 職
- 太保、都督十五州軍事、假黃鉞等
- 封 爵
- 建昌縣公
- 追 贈
- 太傅、廬陵郡公
- 諡 號
- 文靖
- 典 故
- 東山再起
謝安人物生平
謝安出身豪族

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藉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最初征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都被謝安以有病為藉口推辭了。[7]
謝安悠遊隱居
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乾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就是不願當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督促逼迫,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後來,朝廷又徵召他為尚書郎、琅玡王友,謝安一概推辭。吏部尚書範汪舉薦謝安為吏部郎,也被他寫信拒絕。有關官員上疏認為謝安被朝廷徵召,歷年不應,應該禁錮終身,謝安便放浪於東部的名勝之地。[8]

謝安雖然屢屢不願出山,但當時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說:“安石(謝安字)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徵召他,他肯定會應召。”當時,謝安的弟弟謝萬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擔負守邊的重任。謝安雖然隱遁山林,但其名聲超過了謝萬,有任宰輔的聲望。他平素常常用禮節來教導子弟。[11]
謝安東山再起
昇平三年(359年),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謝萬在北伐時不能撫慰將士,又誤認為敵軍抵達,導致手下士卒驚擾奔潰,謝萬也單騎狼狽逃還,軍士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殺他。不久後,謝萬被免為庶人(一說此時謝安並不在謝萬軍中)。[12]
此事使謝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自此才開始有做官的志趣,他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13]
昇平四年(360年),謝安應徵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謝安從新亭出發,百官都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眾人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而今江東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呢!”謝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溫的府第,桓溫十分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離開後,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是否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後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正碰上謝安整理頭髮。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理罷,讓侍從取來頭巾。桓溫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桓溫就是如此器重謝安。[14]
昇平五年(361年),在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乘機投書請求奔喪,離開了桓溫。不久,被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在任上聲譽一般,但離開後便為眾人所懷念。其後被徵召入朝,擔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15]
謝安盡心王室

相關名家畫作(8張)
鹹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馬昱因受制於桓溫而憂憤非常,以致病重,桓溫上疏舉薦謝安接受遺詔。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馬昱駕崩。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入京朝見孝武帝司馬曜,太后褚蒜子命謝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當時,建康城裡人心浮動,有人說桓溫要殺王坦之、謝安,晉室的天下要轉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室的存亡,就取決於此行。”桓溫抵達後,百官夾道叩拜。桓溫部署重兵守衛,接待百官,當時有官位聲望的人都驚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浹背,連手版都拿倒了。只有謝安從容就座,他坐定以後,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守衛在四鄰,明公哪裡用得著在牆壁後面安置人呀!”桓溫笑著說:“正是由於不能不這樣做。”於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讓他們撤走,與謝安笑談良久。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王坦之當初與謝安齊名,眾人至此才分出二人的優劣。[16-17]
當時孝武帝年幼力弱,在外又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護衛,最終使晉室得以安穩。[18]
同年三月,桓溫病重,暗示朝廷對他加九錫,讓袁巨集起草奏表。謝安見後,動手修改原稿,十多天還未改好,等桓溫一死,加九錫之事因此擱置。[19]
謝安竭力輔政
桓溫死後兩個月,謝安升任尚書僕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20]
太元元年(376年),謝安打算讓外戚王蘊出鎮,於是讓桓溫之弟桓衝解任徐州刺史,由王蘊接任,朝廷命謝安總領中書事務。為了緩和矛盾、穩定政局,謝安實行了著眼於長遠、以和諧安定為重的執政方針。當時桓衝也深明大義,認為自己的德望不及謝安,心甘情願地以鎮守四方為己任。謝安也用桓衝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和徐州刺史,鎮守京口,後又轉任都督七州諸軍事,兼任荊州刺史。他對桓衝雖有猜忌,但總體還是達到了“荊揚相衡,則天下平”的目的,共同對付北方的前秦政權。謝安心存仁義,輔助朝廷,勸導百官,即使是會稽王司馬道子也依賴於謝安的輔助調和。當時前秦侵犯邊境,告急文書頻頻傳來,樑、益等州先後失陷。他面對危機,鎮定自若,作長久打算,以寬仁安定內外。廣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計小過,專心國事,恩威流佈廣遠,當時人讚揚謝安,將他比作王導,認為他在文雅方面則更勝一籌。[21-22]
當時,建康的宮殿毀壞,謝安打算整修宮殿。王彪之等人以外敵入侵為由諫阻謝安,謝安不聽,竟獨自決定修宮。宮室設計,都依照天象,合符北極星的方位,而役夫也沒有什麼怨恨。[23]
同年,謝安兼任揚州刺史,朝廷允許謝安可帶甲仗百人入殿。當時,孝武帝開始親政,升謝安為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謝安堅決辭讓了驃騎將軍之職。當時天象失常,大旱連年,謝安上書主張復興衰敗滅亡的侯國和貴族世家,尋找晉初開國功臣的後代加以封賞。[24]
謝安選將破秦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謝安為司徒,他所統轄的後軍文武官員都配上高階府第,謝安辭讓不受。朝廷又加任謝安為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25]
當時,前秦在其君主苻堅的治理下日益強盛,晉軍在與前秦的交戰中處於劣勢。同年,因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便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謝玄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了北府兵。[26]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兵、騎兵七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十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陽城破,朱序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又令謝玄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應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秦軍。[27]
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謝安因功被任命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昌縣公。[28]
謝安淝水之戰
- 主詞條:淝水之戰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當時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謝玄手下的北府兵雖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東晉的十倍多,謝玄心裡到底有點緊張。出發之前,謝玄特地到謝安家去告別,請示一下這個仗怎麼打。但謝安神情泰然,毫無懼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過後默默不語。謝玄不敢再問,便派好友張玄再去請示。謝安於是駕車去山中別墅,與親朋好友聚會,然後才與張玄坐下來下圍棋賭別墅。謝安平常棋藝不及張玄,這一天張玄心慌,反而敗給了謝安。謝安回頭對外甥羊曇說:“別墅給你啦。”說罷便登山遊玩,到晚上才返回,把謝石、謝玄等將領,都召集起來,當面交代機宜事務。[29]

同年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當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麼,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以後,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淝水之戰的勝利,使謝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以總統諸軍之功,進拜太保。[32]
謝安功高遭忌
戰後,謝安上疏請求北征,孝武帝於是以謝安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樑共十五州軍事,加假黃鉞,其餘官職如舊,又增設從事中郎二人。謝安上書辭讓太保之職及爵位,朝廷不許。[33]
桓衝在淝水之戰之後不久去世,謝安沒有讓謝玄任荊、江兩州刺史,又擔心桓氏失去荊、江二州的職權會不服,桓石虔有沔陽的戰功,謝安考慮到桓石虔驍猛善戰,據有險勝之地,恐怕難以控制,於是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命桓伊改鎮江州,桓石虔鎮豫州,使三桓統轄三州,彼此無怨言,各得其所,為接下來的大規模北伐穩定了後方。謝安執政,從長遠考慮,使部屬之間無爭無鬥,大抵都是這樣。[34]

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謝安的事先籌劃功不可沒。而且謝安從戰前的“圍棋賭墅”到戰後的“小兒輩大破賊”,自始至終一直採取極為冷靜的態度,對於穩定當時建康的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此次戰爭使謝氏的聲望達到頂峰。但當時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奸諂小人開始乘機煽風點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36]
謝安與孝武帝之間漸生嫌隙,一日,孝武帝召桓伊宴飲,謝安坐陪。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神色自若的吹了一曲,然後放下笛子說:“臣對於箏的情分不如笛,然而足以用來與歌管配合,請允許臣奏箏歌唱,並請求來一個吹笛人為臣伴奏。”孝武帝認為他在音樂方面有才能,就下令讓一個御妓奏笛。桓伊又說:“御府的人與臣必定配合不好,臣有一奴,擅長與臣配合。”孝武帝更加賞識他的放縱輕率,於是允許他把家奴召來。家奴吹起笛子,桓伊就撫箏而歌唱怨詩說:“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他的歌聲慷慨激昂,俯仰可觀。謝安為之落淚,眼淚將衣襟沾溼。一曲終了,謝安越席來到桓伊的身邊,捋著自己的鬍鬚說:“使君在此表現得很不一般!”孝武帝面露愧色。[37]
謝安交權病逝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謝安病逝於建康,享年六十六歲。孝武帝聞訊後,在朝堂裡哭吊三天,賜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追贈太傅,諡號“文靖”。因為謝安沒有私宅,孝武帝於是詔令在其官府中備辦喪事儀式。到下葬時,其葬禮規格與桓溫相同。又因擊敗苻堅的功勳,被追封為廬陵郡公。[40-41]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子孫的爵位未被廢除。謝安的爵位廬陵郡公被降封為柴桑縣公,食邑一千戶。[42]
謝安軼事典故
謝安相關成語
【東山再起】
| 【圍棋賭墅】
| 【新會蒲葵】
| 【雅人深致】
| 【一往奔詣】
|
【老翁可念】
| 【屋下架屋】
| 【一往情深】
| 【前倨後恭】 | 【小兒破賊】
|
謝安此客亹亹
謝安少年時,曾拜訪名士王濛,與王濛清談多時,他離去後,王濛之子王修問道:“剛才談話的客人是什麼樣的大人物?”王濛說:“這位客人勤勉不倦,日後定將咄咄逼人。”[7]
謝安詠絮之才
- 主詞條:詠絮之才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安把家人聚在了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不一會兒,下起了又大又急的雪,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侄子謝朗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的侄女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被風吹得漫天飛舞。”謝安高興得大笑起來。這就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43]
謝安不免富貴
謝安的妻子劉氏,是名士劉惔的妹妹,她看見謝家各門(謝尚、謝奕、謝萬)都家門富裕而地位顯赫,只有謝安隱居山林,便對謝安說:“大丈夫不想富貴嗎?”謝安遮掩口鼻低聲說:“恐怕不可避免。”[30]
後來果然出仕。
謝安王題謝墩
謝安的表字與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後來王安石退居金陵,買的宅院正好在謝安的府邸舊址,宅內有以謝安命名的“謝公墩”。王安石於是戲作詩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44]
。”時人評論道:“與死人爭地。”
謝安言傳身教
一次,謝安的夫人劉氏問謝安:“怎麼從來沒見到你教育孩子?”謝安回答道:“我總是用我的言行來教育孩子。”[45]
謝安烏衣子弟
謝安與王導等世家大族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國時代孫權舊部烏衣部隊之駐地,世稱烏衣巷。後泛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謝安不拘禮法
謝安欣賞真性情的女子,他曾聽人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深受感動,上奏請求表其墓為“義婦冢”[46]
。他的嫂嫂王夫人曾經不顧禮節親自出面從席上帶走其子,謝安不以為忤,反而讚歎王夫人情辭慷慨,可惜不能讓朝中大臣們一見。他所欣賞的妻子劉夫人和侄女謝道蘊,也都是這樣的真性情女子,前者曾屢屢戲弄謝安,後者曾當全家人的面鄙薄自己的丈夫,這些不合“禮法”的行為在謝安看來卻是出自真性情,非常值得欣賞。
謝安為吏部尚書的時候,王導的嫡孫王珣娶謝萬的女兒為妻,王珉娶謝安的女兒為妻,均夫妻不和。謝安鄙薄王珣為人,不惜與琅琊王氏嫡系一支交惡,徑自讓侄女和女兒離婚改嫁。雙方因此不通往來許多年。[47]
謝安小草遠志

相關紀念(4張)
謝安安石碎金
桓溫看到謝安石寫的簡文帝諡號的奏議,看罷就把它扔到座位上,對客人說:" 這是安石的小杰作。"後以“安石碎金”比喻精美簡短的詩文。[49]
謝安清言致患
謝安曾與王羲之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王羲之說:“夏禹勤於政事,手足磨出老繭;周文王管理國家,連吃飯都無暇顧及,如今朝廷邊境戰事頻繁,執政者應思考效忠國家,空談浮華會荒廢大事,恐非當今執政者所應有。”謝安說:“秦任用變法務實的商鞅,只延續兩代就敗亡了,這難道也是空談浮華帶來的禍患嗎?”[50]
謝安洛下書生詠
謝安有鼻炎,吟詩的時候,鼻音較重。許多士人為了模仿他的聲音,只好捂著鼻子吟誦。這種讀法竟有一個專名,叫做“洛下書生”。[51]
謝安歷代評價
謝安東晉南北朝
時人語:大才槃槃謝家安,江東獨步王文度(王坦之),盛德日新郗嘉賓(郗超)。[52]
桓彝: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王承)。[53]
王蒙:此客亹亹,為來逼人。[53]
權翼:謝安、桓衝,江表偉才,可謂晉有人焉。[54]
王獻之: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風,道譽洋溢。弱冠遐棲,則契齊箕皓;應運釋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載宣威靈,強猾消殄。功勳既融,投韍高讓。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踐阼,陽秋尚富,盡心竭智以輔聖明。考其潛躍始終,事情繾綣,實大晉之俊輔,義篤於曩臣矣。[55]
王儉: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3]
謝安唐宋
竇臮: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謝之盛,八王之奇。……能事雅量,末歸安石。至夫蘊虛靜,善草正。方圓自窮,禮法拘性。猶恆德之仁智,應物之龜鏡。恨其心懼景興(郗超),書輕子敬(王獻之)。塞盟津而捧
土,損智力有餘病。[56]

謝安各類畫像(6張)
房玄齡:①建元之後,時政多虞,巨猾陸梁,權臣橫恣。其有兼將相於中外,系存亡於社稷,負扆資之以端拱,鑿井賴之以晏安者,其惟謝氏乎!文靖始居塵外,高謝人間,嘯詠山林,浮泛江海,當此之時,蕭然有陵霞之致。暨於褫薜蘿而襲朱組,去衡泌而踐丹墀,庶績於是用康,彝倫以之載穆。苻堅百萬之眾已瞰吳江,桓溫九五之心將移晉鼎,衣冠易慮,遠邇崩心。從容而杜奸謀,宴衎而清群寇,宸居獲太山之固,惟揚去累卵之危,斯為盛矣。然激繁會於期服之辰,敦一歡於百金之費,廢禮於偷薄之俗,崇侈於耕戰之秋,雖欲混哀樂而同歸,齊奢儉於一致,而不知頹風已扇,雅道日淪,國之儀刑,豈期若是![53]
②太保沈浮,曠若虛舟。任高百辟,情惟一丘。……為龍為光,或卿或將。[53]
李白: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57]
餘知古:溫(桓溫)在鎮三十年,參佐習鑿齒、袁巨集、謝安、王坦之、孫盛、孟嘉、王珣、羅友、郗超、伏滔、謝奕、顧愷之、王子猷(王徽之)、謝玄、羅含、範汪、郝隆、車胤、韓康等,皆海內奇士,伏其知人。[58]
司馬光:晉室既衰,中原雲擾,劉石慕容之輩,瀰漫河洛,蟠據岱華,宮闕蕪沒,陵廟隳焚。元帝(司馬睿)以宗室疎屬,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晉者,皆裹糧而歸之,國於荊揚之間,子孫相承不絕如線。獨明帝(司馬紹)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國不永,自餘孱弱孤危,外陵內叛,寄命於虎狼之口,幾遇吞食者數矣,然卒能保其位號宗廟血食百有餘年,何者?王導、卞壼、溫嶠、陶侃、謝安、謝幼度(謝玄)為之臣也,群賢既沒,使道子(司馬道子)、元顯(司馬元顯)之徒輔之,敗亡不亦宜乎?[59]
蘇軾:①謝公含雅量,世運屬艱難。況復情所鍾,感慨萃中年。正賴絲與竹,陶寫有餘歡。嘗恐兒輩覺,坐令高趣闌。獨攜縹緲人,來上東西山。放懷事物外,徙倚弄雲泉。一旦功業成,管蔡複流言。慷慨桓野王(桓伊),哀歌和清彈。挽須起流涕,始知使君賢。意長日月促,臥病已辛酸。慟哭西州門,往駕那復還。空餘行樂處,古木昏蒼煙。[60]
②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蘇轍:①王導、謝安,江東之賢臣也。王導無禮於成帝(司馬衍),而不知懼;謝安作樂於期喪,而不受教。則廢禮慕道之俗然矣。[59]
②晉雖微弱,謝安、桓衝為之將相,君臣相安,民未患晉,而欲以力取之,稽之天道,論之人情,雖內無垂(慕容垂)、萇(姚萇)之釁,而堅之敗,必不免矣。[61]
秦觀:安之仕晉,始為桓溫司馬,孝武(司馬曜)之世,政由溫出,縉紳顧望,不知所為,而安與王坦之盡忠王室,蔑有二心,至於屢改袁巨集之文,以寢九錫之命,可謂以身許國,社稷之臣者矣。……安少有重名,累年辟召不至,其後雖受朝寄,而東山之志始末不渝,形於言色,則安之功名,出於無意者。[62]
呂祖謙:晉之始也,敵國雲擾,強臣專制,上下惴恐,如處積薪之上而火將燃者,故君無驕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為憂,是以內雖王敦、蘇峻反叛相尋,桓溫擅權廢立,外則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堅淝水之役,江東幾至不保。然當時人主恐懼於上,而王導、溫嶠、陶侃、謝安、謝玄之徒足以盡其力,故至危而復安,將亡而復存也。[63]
徐夢莘:昔周瑜赤壁之舉,笑談而成;謝安淝水之師,指揮而定。[64]
洪邁:百年之間,會稽王昱(司馬昱)、道子(司馬道子)、元顯(司馬元顯)以宗室,王敦、二桓(桓溫、桓玄)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壺、陸玩、郗鑑、陸曄、王彪之、坦之(王坦之)不任事,其真託國者,王導、庾亮、何充、庾冰、蔡謨、殷浩、謝安、劉裕八人而已。[65]
傅伯壽:尹吉甫之伐儼狁,召虎之平淮夷,皆為有周中興之名將;陳湯之斬單于(郅支單于),傅介子之刺樓蘭,馮奉世之平莎車,班超之定西域,皆為有漢之雋功。在晉則謝安宴衍以靖胡寇,祖逖擊楫暫清中原;在唐則王忠嗣之撫眾守邊,張巡之百戰死敵,忠義謀略,卓然冠於一時而垂於後代。[66]
洪邁:① 秦苻堅舉百萬之師伐晉,賴謝安卻之,而孝武帝聽王國寶之饞,安不能立於朝廷之上。……自古昏主不明,輕棄功臣如此,真可嘆也![67]
②臣立社稷大功,負海宇重望,久在君側,為所敬畏,其究必至於招疑毀。……謝安卻苻堅百萬之眾,晉室復存,功名既盛,險詖求進之徒,多毀短之,孝武稍以疏忌,又信會稽王道子之奸扇,至使避位出外,終以至亡。[67]
朱熹:謝安之於桓溫(有誤作苻堅),如近世陳魯公(陳康伯)之於完顏亮,幸而捱得它死耳。[68]
張栻:苻堅掃境入寇,方是時,晉室之勢亦甚殆矣。樑、益既非吾有,而襄沔復為所破。在他人,宜恐懼失措之不暇,而謝安方且從容應敵,不過以江北軍事付之謝玄及劉牢之輩,卒以成功。蓋其方略素定,非僥倖苟然也。……以當時晉室之勢,獨任一謝安,足以當苻秦百萬之師。以予觀之,非特安方略之妙,抑其所存忠義純固,負荷國事,直欲與晉室同存亡。故能運用英豪,克成勳業,誠與才合故也。大抵立大事者,非誠與才合,不足以濟。若安者,其在東晉人物中傑出者哉![69]
陳亮:晉有天下不二世而為江東,德之在人者尚淺也。而更成百年之業,有王導焉立之於其先,有謝安焉扶之於其後。端靖寬簡,均能為一國之輕重有無者,故當時有謝安比王導之論。……導、安相望於數十年間,其端靜寬簡,彌縫輔贊,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業實賴焉。[70]
葉適:東晉以名用人,……有遇有不遇,或成或否,獨謝安一人收用名之效。
陳普:①地陷天傾不廢棋,謝安阮籍好同時。江東殘局危亡勢,似太元初尚可為。[71]
②臨安猿鶴共清吟,猶作投機叩齒音。商鞅禹文無辨別,冶城數語是何心。[71]
徐鈞:高臥東山意豁如,端然笑詠只清虛。晉朝負荷伊誰力,堪嘆身亡國亦除。[72]
謝安元明清
劉祁:南渡之後,非有王導、謝安輩稍務事業功名,其頹靡亦不可救矣。[73]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詡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則羊祜、陸遜之仁。[74]
郝經:元帝渡江,有王導之懿,陶侃、溫嶠、謝安之賢,亦嘗經略中原,取河南,入關中,出彭城,勝淝水,而山桑代陂,枋頭折敗,相繼終不能救江沱日車之側。[75]
陶宗儀:是時,王謝兩族各以文采相高,而安於謝族尤主斯文盟會,風神秀徹,為名流所慕,蓋種種超詣,每經意處便非他人可到。[76]
袁褧:因嘆昔人論司馬氏之祚亡於清談,斯言也無乃過甚矣乎。……陶荊州(陶侃)之勤敏,謝東山之恬鎮。……或詞冷而趣遠,或事瑣而意奧,風旨各殊,人有興託。[77]
孫承恩:謝子賢輔,沉敏有文。和靖御物,從容解紛。逸志高情,日短途促。召埭悲思,西州慟哭。[78]
王世貞:謝安石格量弘濟,故是始興以上人,然大略能用事為功,矯情鎮物耳。[79]
歸有光:謝安石高臥東山,本無處世之意。而諸人每恨其不出,為蒼生憂。及見登用,鎮以和靜,御以長算。苻氏率眾百萬,次於淮淝,京師震恐,夷然無懼色。指授將帥,大致克捷,勁寇土崩,中州席捲,江左奠安。豈非實之能副其名者乎?[80]
謝肇淛:謝太傅與桓宣武(桓溫)、會稽王(司馬昱)會於溧江,狂風忽起,波浪鼓湧,諸人有懼色,惟謝怡然自若。頃間風止,桓問之,謝徐笑曰:“何有三才同盡理?”此達者之言也。[81]
王夫之:① 簡文以懿親任輔相而與賊同逆,屍天子之位,名器在其手而唯其所與,雖有王彪之、謝安、王坦之忠賢,而無可如何也。[82]
② 王、謝諸賢,非劉隗、刁協之倫匹,溫(桓溫)且不敢決於誅逐,衝(桓衝)亦量力而止耳。外人遽信其無他,謝安固察見之,而不早有以制之哉?奉太后為名,以引大權歸己,而衝受裁焉,安蓋沈思熟慮,執之堅固,而彪之不能奪也。[82]
③太元元年,謝安錄尚書事,除度田收租之制。度田收租者,晉之稗政,魯宣公稅畝之遺弊也,安罷之,可謂體天經以定民制矣。[82]
④王敦、桓溫乃挾荊、湘以與晉爭。內亂而外荒,積之數十年矣,安起而收之。雖使桓衝牧江、荊,而自督揚、豫。北府兵強,而揚、豫強於江、荊,勢之所趨,威之所建,權歸重於朝廷,本根固矣。安之宰天下,思深而道盡,復古以型今,豈一切苟簡之術所可與議短長哉。[82]
⑤王導、謝安,皆晉社稷之臣也。導庇其族而不能公之天下,故庾亮得而閒之;然其沒也,猶有郗鑑、王彪之、謝安以持晉室之危,雖非導之所託,而樹之者猶導也。安以族盛而遠嫌,不私其子弟可矣,當其身而道子以亂,迨其後而桓玄以篡,廷無端方嚴正之士,居端揆以鎮奸邪,不於安責,將誰責而可哉?[82]
林時對:國之任相,猶室之任棟;用匪其材,鮮不顛覆。雖雲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然轉亡為存、圖危於安,不乏斡旋補救之術。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古來旁求爰立、或取諸夢卜、或起自屠釣,鹹能光復啟宇,祀夏配天。……即東晉偏安用謝安石、桓玄叔(桓衝),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紀(李綱)、趙元鎮(趙鼎),再奠藝祖之基。國以一人興,豈不誠然哉![83]
愛新覺羅·弘曆:晉氏君臣,崇尚浮虛無用之詞,風俗既薄,天下澆然。故王敦、蘇峻、桓溫、王恭、殷仲堪輩迭起為亂,向非王導、溫嶠、陶侃、謝安數君子,則晉防乎不國矣。[84]
阮元:六朝數偉人,謝傅名獨震。破賊付兒輩,風鶴走敵陣,高臥東山東,勳名峙兩晉。[85]
秦篤輝:①謝安之破苻堅,非幸也。指授將帥,各當其任,縱不能勝,必不可敗。[86]
②圍棋靖變者三,費禕以度勝,謝安以識勝,宗澤以謀勝。澤優矣哉。[87]
魏源:古豪傑之用世,有行事可及,而望不可及者,何哉?同恩而獨使人感,同威而獨使人畏,同功而其名獨震,同位而其勢獨崇,此必有出於事業名位之外者矣,有德望,有才望,有清望。晏平仲、柳下惠、汲黯、霍光、羊祜、謝安、高允,其德望歟;子臧、季札、魯仲連、楊震、李固、楊綰、元德秀,其清望歟;管仲、子產、信陵君、樂毅、賈誼、陳湯、祖逖、姚崇、李德裕,其才望歟。[88]
李慈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銳,劉弘之識量,江統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壼之風檢,陶侃之幹局,溫嶠之智節,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謨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89]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睿、岳飛等,儒將也[90]
謝安近現代
蔡東藩:①謝安放情山水,無心仕進,及弟萬被黜,即應溫召,可見當時之屢徵不起,無非矯情,而益嘆富貴誤人,非真高尚者,固不能擺脫名繮也。高崧戲言,可抵《北山移文》一篇,幸謝安聰敏過人,借溫幹進,旋即辭溫告歸,不致連汙逆名耳。[91]
②一生憂樂本常情,露布傳來喜氣生;怪底當年謝太傅,欺人只是一棋枰。[92]
③秦苻堅大舉伐晉,而謝安圍棋別墅,一若行所無事,譽安者稱其鎮定,毀安者譏其輕弛,此皆屬一偏之見,未足垂為定評。典午東遷,積弱已久,欲以八萬士卒,敵秦兵百萬之眾,雖有孫吳(孫武、吳起),亦難為謀,安非全無心肝,寧不知軍情重大,成敗難料。不過因萬全無策,只可委心氣運,與其張皇自擾,益亂人意,不若勉示鎮靜,稍定眾心,此乃為安之苦衷,不足與外人道也。[92]
張舜徽:謝安神識沉敏,而極有膽略...是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毛澤東:謝安文韜武略,又機智又沉著,淝水之戰立了大功,拖住桓溫也立了大功,兩次大功是對維護統一的貢獻。
朱大渭:謝安對東晉來說,實為中流砥柱。
范文瀾:①東晉朝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作法分不開的。②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內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白壽彝:謝安不僅有卓越的軍政才能,而且風流儒雅,多才多藝,世稱“大才疊疊謝安”,這對於一個地位僅次於皇帝的權臣來說,是很難得的。難怪後人以為“江左風流宰相唯謝安耳”。[93]
田餘慶:①謝氏門戶地位突出,始於簡文、孝武之際。其時士族王、謝並稱。他們之中,論人才則謝安出眾,故桓溫薦顧命之臣,以謝安居首。②陳郡謝氏在東晉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以謝鯤、謝尚、謝安三個人物為代表。謝鯤躋身玄學名士,謝尚取得方鎮實力,謝安屢建內外事功。[94]
謝安書法成就

謝安書法(3張)
謝安個人作品
《全晉文》收錄有其文六篇:《上疏論王恭》、《魏陟周喪拜時議》、《簡文帝諡議》、《遺王坦之書》、《與某書》、《與支遁書》。[96]
《晉詩》收錄有其詩兩首:《蘭亭詩二首》《與王胡之詩》。[97]
謝安後世尊奉
謝安逝世之後,民間尊奉為神祇,稱為“謝千歲”、“謝聖王”、“謝王公”、“謝老元帥”、“廣惠聖王”、“廣惠尊王”、“廣應聖王”、“廣應尊王”、“顯濟靈王”、“護國尊王”等。唐代陳元光將軍率領部隊官兵入漳州時,攜帶謝安之香火,並尊奉謝安為“廣惠王”[98]
。而廣惠王的信仰,也隨著漳州人來到南洋、臺灣等地。
謝安家族成員
妻子:劉氏,劉惔之妹。
-3 | -2 | -1 | 1 | 2 | 3 | 4 | 5 | 6 |
---|---|---|---|---|---|---|---|---|
謝纘 | 謝衡 | 謝鯤
| 謝尚
| |||||
謝裒
| 謝奕
| 謝玄
| 謝瑍
| 謝公義·謝靈運
| 謝鳳 | 謝超宗 | ||
謝據
| 謝朗
| 謝重
| 謝絢 | 謝紹 | ||||
謝瞻
| 謝麟 | 謝洪正 | ||||||
謝晦
| 謝世休 | |||||||
謝允
| 謝景仁·謝裕
| 謝恂 | 謝稚·謝孺子 | |||||
謝述 | 謝緯 | 謝朓 | 謝謨 | |||||
謝安
| 謝瑤
| 謝澹
| ||||||
謝璞
| 謝濤 | |||||||
謝琰
| 謝混
| 謝漣
| ||||||
謝萬 | 謝韶 | 謝思 | 謝曜 | |||||
謝密·謝弘微 | 謝莊 | 謝朏 | ||||||
謝石 | 謝汪 | |||||||
謝鐵
| 謝衝
| 謝方明
| 謝惠連 | |||||
謝惠宣 | 王謝氏(女) | |||||||
謝廣 | ||||||||
表附:謝密,嗣謝峻。謝稚,汪表記為孺子,孺子即其字。《宋書》作稚,《南史》避唐高宗小名而稱其字。王謝氏,王道琰妻。 |
(表格參考資料:[99]
)
謝安史書記載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53]
《資治通鑑》等也有記載。
謝安人文遺蹟
謝安烏衣巷
- 主詞條:王謝古居
烏衣巷在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至東晉,變為王、謝等豪門大族的住宅區。到了中唐,詩人劉禹錫已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嘆。
1997年,秦淮區恢復了烏衣巷並修建了王導謝安紀念館,廣泛收集了一些有關歷史資料文物,目的在於讓海內外遊客在遊覽之餘,瞭解東晉時期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兩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時期的歷史概況,緬想當年傑出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中所創造的業績和成就。
紀念館的主題建築為來燕堂和鑑晉樓,另附有王、謝家族陳列、六朝歷史和文化藝術陳列、淝水之戰半景畫室、東晉起居陳列室、六朝書畫、雕塑廳、洛神賦壁畫廳等。樓堂外的牆壁上,還鐫有竹林七賢圖、行樂圖等磚印壁畫,庭中有建有仿蘭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觴杯渠。[100]
謝安謝安墓
- 主詞條:謝安墓
謝安墓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西南15.5公里的太傅鄉三鴉崗。碑文記載:“初,墓在建康(今南京)梅岡,陳逆叔陵發冢,鳩佔鵲窼,裔孫夷吾殮葬,零落他鄉。然桑梓滾滾哀思未息,每念及公“還東”夙願,不禁唏噓。為迎公魂歸故里,遂於斯再建墓冢,朝夕相守。”謝安墓初葬於南京梅岡,因南朝末代皇帝陳叔寶(陳後主)異母弟始興王陳叔陵母親葬於梅岡,謝安墓遭到破壞。謝氏後代謝夷吾收拾殘骨重葬。[101]
謝安謝安路
謝安路位於河南省太康縣,是太康縣政府為紀念謝安而命名的。謝安路橫貫太康城區東、西的中軸線,東起新渦河,西止二環路,全長4480米,寬50米。
謝安謝安故里
- 主詞條:謝安故里

謝安影視形象
2007年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冉唯群飾演謝安。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諡法考》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
- 2. 謝安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12-14]
- 3. 《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4]
- 4. 謝安畫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5. 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6.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歲時,譙郡桓彝見而嘆曰:“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
- 7.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弱冠,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為來逼人。”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初闢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並以疾辭。
- 8.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揚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縣敦逼,不得已赴召,月餘告歸。復除尚書郎、琅邪王友,並不起。吏部尚書範汪舉安為吏部郎,安以書距絕之。有司奏安被召,歷年不至,禁錮終身,遂棲遲東土。
- 9. 像取自清光緒修《江蘇毘陵謝氏宗譜》。
- 10.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吟嘯自若。舟人以安為悅,猶去不止。風轉急,安徐曰:“如此將何歸邪?”舟人承言即回。眾鹹服其雅量。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
- 11.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既累闢不就,簡文帝時為相,曰:“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時安弟萬為西中郎將,總藩任之重。安雖處衡門,其名猶出萬之右,自然有公輔之望,處家常以儀範訓子弟。
- 12.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既而先遣徵虜將軍劉建修治馬頭城池,自率眾入渦潁,以援洛陽。北中郎將郗曇以疾病退還彭城,萬以為賊盛致退,便引軍還,眾遂潰散,狼狽單歸,廢為庶人。
- 13.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志,時年已四十餘矣。
- 14.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徵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新亭,朝士鹹送,中丞高崧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溫甚喜,言生平,歡笑竟日。既出,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溫後詣安,值其理髮。安性遲緩,久而方罷,使取幘。溫見,留之曰:“令司馬著帽進。”其見重如此。
- 15.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溫當北征,會萬病卒,安投箋求歸。尋除吳興太守。在官無當時譽,去後為人所思。頃之徵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護軍。
- 16.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簡文帝疾篤,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及帝崩,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安及王坦之,欲於坐害之。坦之甚懼,問計於安。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見溫,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耳。”遂笑語移日。坦之與安初齊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 1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二月,大司馬溫來朝;辛巳,詔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迎於新亭。是時,都下人情洶洶,或雲欲誅王、謝,因移晉室。坦之甚懼,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決於此行。”溫既至,百官拜於道側。溫大陳兵衛,延見朝士;有位望者皆戰失色;坦之汗汁沾衣,倒執手版。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遂命左右撤之,與安笑語移日。
- 1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時天子幼弱,外有強臣,安與坦之盡忠輔衛,卒安晉室。
- 19.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時孝武帝富於春秋,政不自己,溫威振內外,人情噂,互生同異。安與坦之盡忠匡翼,終能輯穆。及溫病篤,諷朝廷加九錫,使袁巨集具草。安見,輒改之,由是歷旬不就。會溫薨,錫命遂寢。
- 20.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寧康元年...秋七月己亥,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大司馬、揚州牧、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南郡公桓溫薨。...九月...丙申,以尚書僕射王彪之為尚書令,吏部尚書謝安為尚書僕射,吳國內史刁彝為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廣陵。
- 21.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又詔衝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時丹陽尹王蘊以後父之重暱於安,安意欲出蘊為方伯,乃復解衝徐州,直以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軍事,自京口遷鎮姑熟。
- 22.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尋為尚書僕射,領吏部,加後將軍。及中書令王坦之出為徐州刺史,詔安總關中書事。安義存輔導,雖會稽王道子亦賴弼諧之益。時強敵寇境,邊書續至,樑益不守,樊鄧陷沒,安每鎮以和靖,御以長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威懷外著,人皆比之王導,謂文雅過之。
- 23.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是時宮室毀壞,安欲繕之。尚書令王彪之等以外寇為諫,安不從,竟獨決之。宮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體辰極,而役無勞怨。
- 24.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又領揚州刺史,詔以甲仗百人入殿。時帝始親萬機,進安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固讓軍號。於時懸象失度,亢旱彌年,安奏興滅繼絕,求晉初佐命功臣後而封之。
- 25.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頃之,加司徒,後軍文武盡配大府,又讓不拜。復加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假節。
- 26.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晉紀二十六·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是時朝廷方以秦寇為憂,詔求文武良將可以鎮御北方者,謝安以兄子玄應詔。超聞之,嘆曰:“安之明,乃能違眾舉親;玄之才,足以不負所舉。”眾鹹以為不然。超曰:“吾嘗與玄共在桓公府,見其使才,雖履屐間未嘗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敵人畏之。
- 27.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時苻堅強盛,疆場多虞,諸將敗退相繼。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
- 28.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拜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
- 29.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於於玄,是日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遊涉,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
- 30.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安妻,劉惔妹也,既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靜退,乃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
- 31.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既而苻堅盡國內侵,衝深以根本為慮,乃遣精銳三千來赴京都。謝安謂三千人不足以為損益,而欲外示閒暇,聞軍在近,固不聽。報雲:“朝廷處分已定,兵革無闕,西籓宜以為防。”時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諸軍,衝謂不足以為廢興,召佐吏,對之嘆曰:“謝安乃有廟堂之量,不閒將略。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雖遣諸不經事少年,眾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
- 32.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以總統功,進拜太保。
- 33.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安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乃進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樑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其本官悉如故,置從事中郎二人。安上疏讓太保及爵,不許。
- 34.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是時桓衝既卒,荊、江二州並缺,物論以玄勳望,宜以授之。安以父子皆著大勳,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復有沔陽之功,慮其驍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為荊州,改桓伊於中流,石虔為豫州。既以三桓據三州,彼此無恐,各得所任。其經遠無競,類皆如此。
- 35.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安上疏讓太保及爵,不許。是時桓衝既卒,荊、江二州並缺,物論以玄勳望,宜以授之。安以父子皆著大勳,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復有沔陽之功,慮其驍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為荊州,改桓伊於中流,石虔為豫州。既以三桓據三州,彼此無怨,各得所任。其經遠無競,類皆如此。
- 36.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以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
- 37.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而好利險詖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會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飲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無迕,即吹為一弄,乃放笛雲:“臣於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韻合歌管,請以箏歌,並請一吹笛人。”帝善其調達,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彌賞其放率,乃許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聲節慷慨,俯仰可觀。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須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 38. 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39.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於西池,獻觴賦詩焉。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上疏請量宜旋旆,並召子徵虜將軍琰解甲息徒,命龍驤將軍朱序進據洛陽,前鋒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賊假延,來年水生,東西齊舉。詔遣侍中慰勞,遂還都。聞當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裡,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裡,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遜位,詔遣侍中、尚書喻旨。先是,安發石頭,金鼓忽破,又語未嘗謬,而忽一誤,眾亦怪異之。
- 40.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尋薨,時年六十六。帝三日臨於朝堂,賜東園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贈太傅,諡曰文靖。以無下舍,詔府中備凶儀。及葬,加殊禮,依大司馬桓溫故事。又以平苻堅勳,更封廬陵郡公。
- 4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晉紀二十八·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丁酉,建昌文靖公謝安薨。詔加殊禮,如大司馬溫故事。
- 42. 《全宋文·卷一》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9-15]
- 43.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 44. 王安石:《謝公墩二首》之《爭墩詩》
- 45.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 答曰:“ 我常自教兒。”
- 46. 唐·張讀《宣室志》: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貿阝)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 47.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先是,王珣娶萬女,珣弟珉娶安女,並不終,由是與謝氏有隙。
- 48. 《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於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
- 49.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諡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 50.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謂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 51.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安本能為洛下書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斆之。
- 52. 《堯山堂外紀·卷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4]
- 53.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8]
- 54.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紀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0]
- 55. 《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9]
- 56. 《述書賦》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5-04-25]
- 57. 《全唐詩·卷一百六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25]
- 58. 《世說新語箋疏·文學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5]
- 59. 《歷代名賢確論·卷六十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14]
- 60. 《蘇軾集·卷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5]
- 61. 《欒城後集·卷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14]
- 62. 《歷代名賢確論·卷六十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14]
- 63. 呂祖謙·《晉論下》
- 64. 《三朝北盟會編》
- 65. 《容齋隨筆·卷八》
- 66.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5]
- 67. 《容齋五筆·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9]
- 68.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六·歷代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69. 《南軒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9-27]
- 70. 《龍川集·卷七》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9-16]
- 71. 詠史下 .詩·陳普詩選[引用日期2014-04-9]
- 72. 謝安 .詩·徐鈞詩選(三)[引用日期2014-04-9]
- 73. 《歸潛志》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4-10-24]
- 74. 王義山·《稼村類稿》
- 75. 郝經·《論南北朝形勢》
- 76. 《書史會要·卷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14]
- 77. 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
- 78. 《文簡集·卷三十八》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0-6]
- 79. 《王弇州崇論·卷三》 .傳統文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5]
- 80. 《震川先生制科文》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16]
- 81. 《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9]
- 82. 《讀通鑑論·卷十四·孝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30]
- 83. 明·林時對·《荷牐叢談·卷二》
- 84.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8-30]
- 85. 清·阮元·《三鴉崗謝公墓》
- 86. 《讀史剩言·卷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8-12]
- 87. 《讀史剩言·卷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8-30]
- 88. 《皇朝經世文續編·卷八》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0-6]
- 89. 《越縵堂讀書記·史部·晉書 》 .傳統文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5]
- 90. 《盛世危言》 .夢遠書城[引用日期2015-03-23]
- 91. 謝安石應徵變節 張天錫乘亂弒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1]
- 92.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兵多易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1]
- 93.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冊)》第八章
- 94. 《東晉門閥政治》 .世說新語精讀[引用日期2014-04-21]
- 95. 《宣和書譜·卷七·行書一》 .廣水書法網[引用日期2014-04-15]
- 96. 《全晉文·卷八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4-9]
- 97. 《晉詩·卷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25]
- 98. 《漳州府志》:謝廣惠王即晉謝安石也,陳將軍元光奉其香火入閩漳,漳人因而祀之。
- 99. 李玉亭.東晉南朝謝氏世系考補[J].江西教育學院報,2004(1).
- 100. 烏衣巷-王導謝安紀念館 .南京秦淮區政府[引用日期2015-04-25]
- 101. 謝安墓域究竟在何處?謝靈運《山居賦》描述地又在哪裡? .紹興網[引用日期2012-03-9]
- 102. 謝安故里文化園 .中華謝氏網[引用日期2012-03-9]